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所动态 > 正文

社科院新闻所与小红书联合举办“网暴治理的共治之道”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25-08-30

  2025年8月28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小红书联合发起的“平台治理创新工作坊”第一期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期工作坊以“网暴治理的共治之道”为主题,汇聚学界、业界专家与平台代表,围绕数字内容生态治理中的新现象、新挑战展开深入研讨,共同探寻面向未来的网暴治理创新路径。
 
研讨会现场
 
  小红书执行总编辑刘曼首先分享了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领域的实践经验与体会。刘曼介绍,小红书自2022年起便在中央网信办指导下启动网络暴力专项治理,并于2023年6月上线集智能一键防护、一键取证和心理援助热线于一体的“小红盾”防网暴工具箱,为用户提供全面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随着网络生态的日趋复杂,平台也面临着治理标准与当事人主观感受错位、跨平台治理协同难、网暴行为无固定规律等多重挑战。
 
  小红书生态策略产品负责人马健指出,小红书创新性地探索“友善分”社区生态治理机制。该机制通过数据模型客观评估用户的友善程度,并以此为依据在流量分发和互动环节进行“扶优抑差”的调控。通过让理性、友好的声音获得更多影响力,同时减少极端用户的负面影响,该机制有效降低平台内的不友善内容曝光和用户相关投诉,推动社区氛围向着更友善的方向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范承志指出,网络暴力是人类社会言语暴力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具有世界性、长期性的特点,治理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常常与网络水军、饭圈文化等问题交织,需要综合治理。未来应从法律、执行、道义和技术四个层面共同发力,尤其要加强平台间的协作,建立高效的联动机制,形成监管部门、平台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认为,网络暴力治理是场持久战,社会对此应有平常心。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实社会压力的“减压阀”,其复杂性决定了治理的难度。小红书探索的“友善分”制度,是从源头和导向角度进行治理的优秀范例,是生态治理思想的成功实践。平台身处一线,拥有数据和技术优势,应充分利用AI等技术,在精准识别、前置预判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实现对网络生态的良性引导。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佳航指出,网络暴力呈现出手段多样化、文化冲突化和产业化等新趋势,治理思路应从单纯的平台内容管理,转向对“数字交往秩序”的培育。平台应加强优质、深度事实信息的供给,稀释不实信息和极端言论的影响。同时,平台可发挥教育作用,引导用户学习理性的公共讨论方式,构建健康的网络交往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认为,网络暴力的边界十分模糊,许多新型的、非谩骂式的表达也可能造成伤害,这给治理带来挑战。网络平台面临的更多是用户间的“毛细血管式”冲突,治理难度大。他认为,治理模式需要从“出事后追责”的个案式、监管式思维,转变为系统性的、合作式的路径,增进治理部门与平台间的相互理解与协作。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凌认为,现有的法律法规已相对完备,但面对网暴新的变种带来的挑战,需要新的举措应对。治理的根本方向,应推动用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塑造良好的社区文化,让用户在良性互动中明确行为边界与后果,实现社区的自我净化和成长。
 
  财新网评论主编周东旭指出,与传统暴力相比,网络暴力呈现出情绪对立更强、低龄化趋势明显和工具化等新特征,除了网暴个体,企业也深受其害,可能受到敲诈勒索、商业攻击等。当前,如何保护身处网暴中的弱势群体和企业,避免悲剧发生是当务之急。长远来看,必须构建长效机制,坚决打击背后有组织、规模化的网络水军、信息交易等黑色产业链,这需要执法、司法、平台与社会多方协同,完善从取证到追责的全链条治理机制。
 
  在研讨会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黄楚新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网络暴力治理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各位专家的观点共同指向了“多方共治”的核心命题。他强调,治理需要刚柔并济,在依靠法律法规等刚性约束的同时,更要重视柔性引导和社区生态的培育。小红书推出网暴治理系列创新实践,正是这种柔性治理思路的有益探索。未来的治理需要在平台、用户、学界和监管部门的协同努力下,共同找到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的最佳平衡点,持续推动网络空间的清朗化。
 
  小红书“平台治理创新工作坊”旨在通过持续的对话与案例深入研讨,聚焦互联网平台内容生态和内容治理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汇聚学界、业界与公众智慧,探索平台治理的创新路径与解决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融媒矩阵

新闻与传播研究

新闻与传播学术前沿

三见读书会

新媒体蓝皮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