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19日,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史青年学者论坛于山西召开,大会以“破立之间:‘两个结合’视野下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主体”为主题。此次大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山西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室、山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的新闻学专家、青年学者,聚焦“两个结合”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历史实践与当代发展,碰撞思想火花。
在开幕式致辞中,山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卢宇鸿提到,山西本身就是一部厚重而立体的历史教科书,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新闻传播史“田野”。《新华日报》(华北版)、《抗战日报》等一批影响深远的红色报刊,便诞生于山西这片热土,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新闻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新闻实践资源,为新闻史研究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原生素材与在地化视角。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刘利指出在中国新闻史研究中要坚持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相结合,深挖新闻史研究的时代价值。坚持技术与理论相结合,厘清传播媒介与新闻发展的互动关系。坚持将全球视野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重构中国新闻史的国际坐标。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隋岩从新闻史论与中国文化主体性出发,提出中国新闻学自诞生之日起,便始终处在“破旧立新”的激荡洪流之中。尤其当我们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中国的新闻工作先行者们,以笔为枪,他们“破”书斋之困、身份之限,深入战地、走向民间,“立”起了与民族命运血肉相连、与人民呼声同频共振的职业精神。这种在血与火中完成的“破”与“立”,铸就了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也为今天我们理解新闻的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最深沉、最磅礴的历史注脚。
在主旨演讲中,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绪武认为中共党报党刊史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要研究党报党刊的发展状况、变迁历程以及报人群体、报刊思想、报刊出版发行管理等,更要研究历史的党报党刊。既有内容的跨学科,又要有方法的跨学科。这需要学者的主动性,增强跨学科意识,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
四川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放立足中华传统文化,从古今结合、史论结合的视角出发探究了一则谣言如何引发端午拜节祝颂语俗的“突变”。在考据梳理端午节情感基调与祝颂语历史变迁以及访谈浙、鲁、川、甘四省受访者的基础上,他将“突变”的原因归结为两个层面,一是表层的习俗异见扩散触达,一是深层的正当化叙事合理建构,前者需要经由互联网这样的变革性媒介得以完成,后者则依赖于社会化、教育等长期的影响,二者共同构成了一种传统的自我调适机制。
本次大会根据会议主题设置了“抗战时期的国际传播”“晚晴民国时期的新闻传播”“新闻教育与技术史”“华北抗日根据地传播史”“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动员实践”“革命动员的多维实践”“战时视觉媒介实践”“根据地的报刊活动”等八个主题论坛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