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动态信息

 

周葆华在第十三期“新闻传播学·国所论坛”上主讲:
生成智能的传播学分析:对象、概念与方法

作者: 闫佳琦(图文) 发布时间:2023-11-19 20:10:00 来源:
  11月15日下午,第十三期“新闻传播学·国所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密云科研基地举行。本期论坛以“生成智能的传播学分析:对象、概念与方法”为题,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在线上主讲。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教授主持了论坛,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在职人员参加论坛。
 
  周葆华从生成智能作为对象、作为概念、作为方法三个角度进行分享。首先,在生成智能作为对象的层面,他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概念谈起,指出了ChatGPT作为消费级产品进行创新扩散的优势条件。作为外化形式的CHAT强调了对话界面,简单易用便于直接生成回答;作为技术内核的GPT经由模型训练使用了大量文本数据,学习了字词之间的上下文信息和出现频率,形成了前台界面与后台技术的有机结合。基于此,周葆华探讨了GAI的采纳与使用,GAI的风险问题,如机器账号检测的失效等,以及GAI的治理审计、模型审计、应用审计问题。
 
  周葆华在第十三期“新闻传播学·国所论坛”主讲
 
  在生成智能作为概念的层面,周葆华认为传播研究的发展因媒介而变,经历着从“内容”到“媒介”的研究偏向。在智能传播的新阶段,智能目前主要体现在行为层面,而非思想层面,模拟人类表现而非纯粹理性,典型形式包括完成特定传播任务的算法程序,即“弱人工智能”,包括社交机器人、自动化写作程序、推荐算法、对话代理体等。智能传播主要指人工智能技术介入和参与的传播活动,包括以智能技术为中介的人类交往过程及其影响,也包括人类与智能技术交往的人机传播过程及其影响。
 
  周葆华分享了最近关注的相关概念,并与大家探讨智能背景下对一些概念新的省思。以真实性为例,其中涉及到诸多细分概念,如与“虚假”(fake,false)相对的“真实(真相)”(true,truth),与“虚拟”(virtual)相对的“真实(真)”(real,reality),强调“可信”(trustworthiness)、“原创”(originality)与“原发(spontaneity)的“原真”(authenticity)。GAI与AIGC的出现将“真实性”概念的多元复杂性前所未有地展现与凸显出来,它可能显得相当“(逼)真”,但却因为“太真”而“假”(如“一本正经却胡说八道”,伪造不存在的事实,迎合人类特定信念,或缺乏“原真”),使得真实性与社会认知秩序遭遇新挑战。
 
  同时,周葆华还提到了“或然率资料库”的概念。随着互联网边界日益宽泛,知识新媒介愈渐丰富,不同提问可能带来不同答案,知识生产从前台“发现”或然率到后台“生产”或然率,知识调用的形态嵌入日常生活的大规模自然语言交互,知识流通从个体知识转向公共知识。而后,谈及“人机交互”的相关概念,他梳理了包括媒介等同概念,恐怖谷概念,包含占有、客体化、融入、转化的驯化概念,以及人类如何看待机器到机器如何驱动人类的情感劳动等理论视角。
 
  在生成智能作为方法的层面,周葆华从方法体系的重塑、文本内容编码、生成实验材料、提升仿真模拟、虚拟研究助理、辅助编程能力等角度进行展开。他认为质化、量化、计算、智能四个象限的方法维度,可以与受众/用户、内容/文本、影响/效果三类问题进行交叉,衍生出LLM编码、LLM回答、AI-agent实验等新方法,迭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工具箱。同时,他结合具体研究案例,分析了民意调研中人机合作方法的可靠性,探讨了生成智能生成“社会”提高实验设计模拟仿真能力的可能性,以及未来生成智能辅助审稿对学术评价的深远影响。
 
  第十三期“新闻传播学·国所论坛”线下现场
 
  主旨演讲结束后,胡正荣再次对周葆华莅临“国所论坛”表示感谢。他在回应中表示,生成智能关于对象、概念、方法的三个研究视角层层递进,为研究人员启发了更宽广、更深厚的思考空间。中国新闻传播学不缺乏研究现象、研究问题,更需要概念化抽象推理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世界新闻传播学中贡献更多中国智慧。随着AGI深入到各环节领域形成人机共生新常态,对于生成智能的研究不仅是作为工具层面的研究方法,未来更可能上升到智能化生存的方法论、认识论层面。胡正荣请全所研究人员对智能传播、计算传播等领域给予充分关注,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前沿发展趋势,保持新闻所的学术创新活力。与会人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