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时评关注的热点之一是“打假斗士”方舟子被打的新闻,最近因“打”与“被打”引发的公案不少,不过方舟子被打的消息还是颇受舆论青睐,原因很简单:方舟子一直以“斗士”身份出现,多少圣贤能人被他“打翻在地”,而此番以“打假”著称的反遭人打。
一般打人事件中,无论打着怎样的旗号,暴力总是应该遭受谴责的,但在方舟子被打事件中,虽然力挺者众,却夹杂了些幸灾乐祸,不光是与其站在对立面的被打假者,还有不少旁观的大众,甚至有人指其“自我炒作”。
“打工皇帝”、“养生大师”、“国学天才”,纵你声名显赫、背景深厚,在方舟子这里,只有真与假,因此有人称他是学术文化界的王海。但他个人的一些言行举止,风格喜好难免有些特立独行,带了些自我印记,可能引发公众的不喜和非议。被他“打倒”者免不了对他咬牙切齿,最起码也是心中不快,而公众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原本无可厚非,但暴力袭击事件竟遭到冷嘲热讽,真有几分难以理解。
因为方舟子的名头和热度,最近发生的另几件事就有了点儿难敌其风头,主人公的工作跟方舟子先生很有些不谋而合,这就是记者。这些日子关于记者的新闻层出不穷,足见这是一个传媒业欣欣向荣的年代,不过基本都是负面消息,被打、被押、被通缉……各路人马,无论出身,纷纷对记者动起手来,国家队和业余选手轮番出击或者联袂演出,记者几有变成“过街老鼠”的倾向。就在举国上下为伊春空难哀悼心痛之际,黑龙江伊春市殡仪馆附近却接连发生四起采访记者遭警察扣留事件;而前不久,《千龙网》记者文成良在发表某揭露文章后,“企业所在地的政府宣传部门进京公关,当地警方追着调查记者”。
而让方舟子跟记者联系更密切的事件是,两个月前,方舟子一起“打假”的朋友、《财经》杂志编辑方玄昌也曾在北京遭到不明身份者的袭击,至今还是一桩悬案。
方舟子被打的原因至今警方还未定论,坊间流传与“天仙液”有关,方舟子自己也强调,没有任何的私人恩怨,可以100%肯定就是因为揭露造假。而调查伊春空难的记者被扣留,也让人怀疑背后的某些“不可告人”,至于《千龙网》记者被调查,更是直指其打假文章。如此,方舟子和记者不是吊在一棵树上同命相“连”者么?只不过,方舟子是单个个体,而记者则有一个庞大的队伍做后盾。
当记者遭遇不公时,我们呼吁过太多次,要保障新闻记者的人身权、新闻舆论监督权,要加快新闻立法,甚至在近日,国务院召开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强调要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直接监督政府的权利,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进行曝光,这被看做是改善媒体报道现实困境的一道曙光。而对于一个人战斗的方舟子,或包括他的极少数盟友,这种个人打假行为该如何界定?
造假,如果没有涉及到法律层面,一般来说很难监管甚至处理,而更多牵扯到社会公信等道德层面的东西,隐蔽性强,比如“打工皇帝”唐骏,这么多年一直光芒闪耀。甚至某些时候,造假仿佛社会的一种特殊“潜规则”,只要与人无害,公众除了从道义层面进行舆论上的谴责以外,也不过是一番感慨,似乎并没有什么惩罚性对策。
“打假”是否应该是政府的责任?当政府等相关部门监管难以触及时,就有赖于媒体等的监督曝光,而在媒体也没有涉及的情况下,就有民间组织甚至个人来承担“打假”任务,方舟子就是其中最知名的,不少事件都由他最先披露,然后引发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而这种层面的“打假”难以定性,也可能产生不良效果,其中的方式方法、可信度等都有待商榷,而“打假”动机也容易遭人质疑,如果“打假”没有任何利益所得,他们还会去做吗?人们对方舟子十年打假的行为就褒贬不一,充满议论。如果发生个人因“打假”事宜而遭遇被打等人身安全问题,除了按照普通公民个体的治安事件处理之外,还可以做些什么?保障记者监督权,而方舟子这样的“打假”个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