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研究——2008年所重点课题
作者: 谢明 发布时间:2010-09-30
谢明 2008年所重点课题——《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研究》简介
电影是现代文化的重要领域,何平导演说“中国电影发展落后中国改革二十年”, 著名导演谢飞认为,目前相关政府机关仍然对电影的意识形态控制太严,影院、公司大部分也是官方垄断,政策对民营资本限制得很严,虽然电影改革有所进步,但电影业还没有真正进入市场,而市场化是电影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谈到意识形态,谢飞把电视、音乐和电影比较起来,“同样是娱乐,相对而言,电视、音乐的市场化更为良好,创作的环境相对宽松。相比之下政府对电影却管制得非常严,如果不能下决心真刀真枪改革,形成不了竞争的体制,电影的市场化无从谈起。”同时电影也是一个国家对外宣传自己,树立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好莱坞电影,以及后起之秀亚洲的印度宝莱坞和韩国电影,都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塑造自身形象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让世界有了更多了解自身的机会。中国的不合理的电影体制,严重制约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因此,中国电影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过去已有的研究中,大多数人把目光放在了票房上,把票房作成衡量一部影片是否成功的标准,并把美国的奥斯卡奖作为中国电影人努力的一个终级目标。因为奥斯卡已经成为一种标准,一种符号——凡是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品质都是至高无上的;凡是捧得小金人的电影人,功成名就前途更加无量。且不论奥斯卡被提升到如此高度是否合理,只论在这样的高度之下,能够保持平常心的导演还有几个?奥斯卡越来越热闹,我们却越来越寂寞:眼睁睁地看着那些“中国制造”的电影,空有中国的躯壳,灵魂却已然不中不洋,一幅四不像的模样。……在如此急功近利之下,电影已经不是艺术,不是文化,甚至不是电影本身;它像一种工具,一种为成就自身而在强势文化面前摆出服从姿态的工具。
因此,本研究深刻的意识到,中国电影走入了一种误区,已经失去了民族的“根”,缺乏本民族的情感因素和文化内核,激不起观众的内心回应和共鸣,只能去外国大片中寻找感官娱乐。 国产电影要有自己的主心骨。大文豪歌德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美国大片以惊险刺激著称,印度电影以靓歌劲舞见长,韩国影片则以宣扬亲情取胜,这些都获得了成功。国产电影也要有自己的特色,融入更多的民族和传统文化元素。
电影体制改革已经越来越受到了政府、专家和从业人员的重视,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中国电影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但到底怎么改,就一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本研究认为,无论如何改革,中国电影都必须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有学者说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句话需要被所有有志于或有关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人重新认识。国内外无数成功的例子都已表明,电影需要的不光是先进的技术、完善的运作机制和管理制度,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它承载了更多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因此,把中国电影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是最终立足于世界的根本之道。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电影体制的改革,使中国的电影从业人员和相关管理部门真正认识到中国电影目前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和症结所在,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电影的现状,获得更大的发展。
本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中国电影的文化意蕴》于2006年12月发表于《文明特刊》第一期,按照原定计划按时按量完成了研究工作,形成了学术论文并正式发表,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具有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潜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