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导向研究——2008年院重大课题
作者: 时统宇 发布时间:2010-09-30
时统宇 2008年院重大课题——《收视率导向研究》简介
收视率在中国的历史是不过20年左右,已有的理论成果多集中在调查方法的介绍和如何提高收视率的操作层面上,而从学理的高度对收视率的系统分析,特别是从文化发展、文明演进的角度批判收视率,本课题在国内尚属首次。因此,其理论突破不言而喻。一言以蔽之:深入研究收视率的负面作用,剖析片面追求收视率对文明传承、和谐社会的危害,呼吁电视的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本研究最明显的理论突破。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是:从学理层面而不是从技术层面研究收视率这一电视传播的核心问题,从科学发展而不是从技术发展分析收视率导向的危害。在研究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上,本研究从收视率调查的缺陷入手,首先分析了收视率导向与电视的经济追求,明确指出电视台的经济追求和冲动是造成收视率导向的终极原因。我们的研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新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层面上,而是在文化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更能体现学术研究的最前沿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显示出本课题研究的深度与力度。我们认为:正像一切社会现象都有其终极的经济根源一样,电视传播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是电视台对收视率的片面追求。本课题对收视率导向的三大批判——文化批判、社会学批判、传播学批判,将收视率掰开了、揉碎了直指其本质。“与其说收视率是规范的民主,倒不如说是金钱的暴政或群氓的狂欢。”“如果不进行相应的反思和积极的体制探索,收视率导向的恶果将同样戕害远未达到丰裕社会发展水准的中国内地的精神文明。”类似这样对中国电视的忧患意识和批判锋芒,构成了本课题成果的基本内容。我们研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唯收视率马首是瞻,是中国电视发展的致命歧途。
本课题研究的主旨是:立足于对收视率的学理分析和理性批判,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文本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通过对收视率导向的深入探讨,找到收视率导向的深刻的、具有终极意义的经济根源。并且,我们严格遵循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中国电视传播的实际,为中国电视的科学发展把脉。中国电视的基本职能是“为中国百姓服务,对子孙后代负责”,而批评也将作为对电视传播的监督和校正长期存在下去,本课题是研究正是进一步显示了这种批评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同时,我们的学术理想是为中国电视批判学派的确立做一些准备工作,将本学科研究中常见的“道德愤怒”上升到“理性批判”的高度,提升新闻学、电视学的人文和学术地位。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旨既有与研究对象进行强劲的学术对话的考虑,更有加强本学科基础建设的努力。
在方法创新体现在,既然是第一次从理性批判的角度研究收视率,因此在研究上更注重思辨分析与实证剖析相结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技术层面的定量分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去研究一个媒体传播中的实证问题,并借鉴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思想资源,决定了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创新特征。
国内已有的有关收视率研究的相关成果基本上属于如何进行收视率调查和如何提高收视率的技术层面,不少甚至只是收视率调查的一般介绍和收视率的年度报告,而对收视率从学理的层面和理性的高度进行以批判为基本特征的系统研究,本课题尚属首次。因此,本成果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具体说来,这种学术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两个尤其重要):一是通过艰苦细致的潜心研究再次证明:批评乃至批判是学术研究的本质特征之一。特别是在消费主义盛行,大众文化弥漫的今天,仍然处于学术研究兴起阶段的新闻学、电视学的研究,保持学术研究应有理性、深刻、大气、阳刚,尤其重要。二是学术研究,尤其是新闻学、电视学的研究,一定要汲取其它研究历史更为悠久、学术成果更为丰厚的学科的一切优秀思想资源,以进一步拓宽本学科研究的学术视野,从而不断提升本学科的学术水准。这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学术研究精神与传统,尤其重要。
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表现在:收视率是一柄双仞剑,重视收视率既可以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又可能导致片面追求收视率,而放弃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当前中国电视屏幕上的种种问题,其根源是对收视率追求的经济冲动。因此,对收视率的理性分析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匡正电视传播中由于片面追求收视率而导致的对社会正义和公众利益的歪曲,真正发挥电视在人文传承和文明教化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舆论环境,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最终成果形成专著,200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全文共3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