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媒介研究

 

转型社会对媒介政策改革的迫切要求

作者: 李丽 王梅 发布时间:2010-09-13 16:42:00 来源:
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社会转型,目前整个社会变革仍在继续深入进行中。这是一个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变革,人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整个社会的利益格局也进行着深刻地调整和重组。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各级各类媒体都被要求面向市场,实现经济利益的增长。一方面要做好政治宣传任务,另一方面要按市场规律实现盈利。对媒介身份的模糊界定,使媒介在实际运作中面临着实现政治利益与经济效益两难的处境。制定符合实际的、明晰的媒介政策,有利于媒介自身改革的继续推进,也有利于舒解社会矛盾,是中国社会平稳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社会转型 媒介定位 媒介政策

  Abstract:With the reforms and opening-up policies being carried out, China undergoes great social transformation. It relates to political systems, economic systems, and cultural systems. Because of the transformation,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has changed. As a result, the beneficial structures of main social bodies are being adjusted and re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new situation, all kinds of Chinese media have been asked to adjust to the market and gain economic profits by themselv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the mass media also ha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political propaganda. That is the dilemma what the mass media is facing at present. Clear and practical policies relating to mass media is urgent in this sensitive period. It will propel the innovation of mass media itself.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dissolve the contradiction and help the Chinese society to develop smoothly and calmly.

  Key words: social transformation, definition of the role of mass media, policies of mass media

  

  一、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变化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重大的社会转型,改革开放前后深刻的社会历史变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由以政治为中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一个相对保守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变;由一个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①社会转型对目前中国社会而言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社会结构各方面都要经历的变化。社会结构由一个社会的经济层面、政治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观念层面、社会机制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子结构组成,子结构的变化会导致社会大系统的变化,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又会对每一个子结构的变化、调整产生促进、保障、制约等种种影响。

  1、社会分层新变化

  社会变迁是关于一切社会现象,尤其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其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的变迁、人口的变迁、经济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变迁和文化的变迁等。其中社会结构的变迁是社会变迁最主要的内容。中国社会历来差异比较大,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到现代的阶级划分,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比如我国历来是农业社会,中国的城乡差别一直比较大,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发展比较慢。建国后,我们建立起了完整的城乡户籍制度,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在待遇方面有明显的差别,同时限制了城乡流动。

  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开展,中国市场化进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分化,“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社会阶级结构划分早已不复存在。当今社会不仅原来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变化,同时诸如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阶层等新的社会阶层也不断产生、发展、壮大。千百年来被固定在土地上的农民在市场化大潮中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寻找就业机会,形成了当代中国最具特色的农民工群体。原来的工人阶级发生了复杂的分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由于不能适应高科技环境、市场化运作模式,成为下岗工人,由具有优越感的群体变成社会困难群体。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的价值在当今知识社会得到承认,成为收入相对稳定、社会地位相对比较高的社会阶层。

  面对新的情况,简单的照搬马克思对19世纪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阶级分析理论,或者用毛泽东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阶级分析理论,显然不足以分析当代中国新的社会阶层问题。陆学艺通过对新形势下社会状况的调查,根据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的情况,把当今中国社会分为十大阶层。他们分别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②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可以加深我们对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订适合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包括媒介政策在内的各项政策。

  2、重组利益分配格局

  中国社会转型将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同时中国的社会转型是政治与经济改革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人们的社会地位、利益分配在社会转型时期发生了剧烈变动,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有些社会矛盾还比较普遍,表现得比较尖锐。在社会转型期间,各项社会事务、规制等配套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社会上往往是原有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新的问题又随着新情况不断出现。社会的转型往往带来人们社会地位、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层是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调整、重新分配。

  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利益绝对受损群体)。研究表明,人均GDP处于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上升时期的时候,既是一个国家黄金的快速发展期,又是矛盾积累凸现的时期。旧的价值体系不能很好的解释新的社会现实,而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缺失、社会观念的多元化,使社会转型时期也成为了矛盾多发期。在这样一个社会变动时期,人们的价值理想、信念体系也必将以或缓慢或激烈的方式经历着种种冲突和变革。这里面既有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又有外来价值观念对本土观念的冲击,利益的矛盾中往往蕴藏着深层的社会矛盾。如何使利益得到适当的分配,消减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公平与稳定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中国改革以来,社会结构变迁变化非常大,主要表现在社会身份分层体制的重大变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来的政治差别更多地体现为贫富差别。目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趋势进一步明显,财富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贫富差距加大,这进一步造成了“社会结构紧张”的局面。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会有一部分群体的利益会收到损害,成为利益“相对损害者”,他们的不公正感会明显加强。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各个阶层的矛盾冲突已经相当复杂,部门利益、阶层利益都在发生着冲突。在冲突博弈中,各个利益集团都力图争夺一些社会资源的控制权力,整个社会关系就会处于敏感状态。

  二、 转型社会对媒介的影响

  1、媒介身份认同的混乱

  中国近现代媒介从产生的那一天起,主要就是以政党报刊的面目出现的,从康梁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再到国共两党报刊,可以说政党报刊是中国近现代媒介发展的主流。③建国以后,所有的媒介形式都纳入到国有计划经济体制中来,人、财、物都由财政负担,媒介受政府政策和政治权力的影响,以贯彻宣传政策为主,做政府的宣传工具是党报最重要的身份定位,媒介的经营部分实际就不存在了。在中国社会未进行大规模转型前,媒体的角色认同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这实际上成为了媒体主导且唯一的认同来源。这种认同整合了所有可能存在角色力量,使中国媒体的角色地位和社会期望及媒体行为之间取得了空前的一致,在行为上也是与之统一的,因此身份或者认同根本不成为问题。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放开,媒介也得以面向市场,广告开始出现,各项经营活动逐渐展开,与此同时,来自政府的拨款逐年减少。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出现了突飞猛进地进步,经济的开放导致了各种新生经济因素的出现,民营私有经济数量越来越庞大,原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瓦解,中国经济努力向市场化与国际化迈进。尤其是一些新兴的市场化媒介,主要就是以经营为主,经济利益是其主要的追求目标。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民主化进程的提速和全球化趋势的凸显,媒体原有的身份被解构和淡化,新的角色要求暂时还缺乏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身份界定。从体制上,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媒介体制发生变化,媒介传统的事业单位性质也开始发生变化,各媒介开始面向市场,加大经营力度,在广告等部分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模式。这都是在社会变迁的影响下,伴随国家经济政治情况发生的重大变化。

  一边是要完成好政治任务,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另一边是要壮大自己的力量,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市场盈利目标。媒介对自身地位的界定混乱,让媒体从业人员也没有了明确的自身定位,更谈不上对受众有针对性的传播了。媒介是作为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发展,在这种模糊不清的认识下,媒介既要在市场经济下按市场要求运作,但又不能以市场规律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2、经济取向与政治取向的博弈

  当今世界上的媒介体制分为三种,分别是商业体制、国有体制和公有体制。这三种体制是泾渭分明的,各自有自己运行发展的规律。商业体制是完全以市场为主导,和其他的企业一样,自己决定生产的节目内容、销售策略,以企业的盈利为目的。国有或公有体制是接受政府或社会团体的资助,有专项资金保证它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媒介产品,它的目的是为公众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和娱乐。

  商业化、国有、公有这三种类型,在中国是同一种媒介中不同的身份扭曲地共同表现在一起。原来的媒介体制是按照级别,地方媒体服从于中央媒体。在现有体制下,原有的上下级关系变成了竞争的关系,有的省级卫视频道成为了中央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按照媒介的经济学特征,媒介存在着普遍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媒介为了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然要在横向、纵向上扩大自己的规模,这是经济规律对媒介发展的必然要求。④但这些基本的媒介经济的规律在当今中国却难以有效地发挥效果。

  现阶段尴尬的境地就在于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媒介面临着多种角色的要求,但是这些角色要求并不是统一和平衡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种种的冲突和矛盾。首先,媒介的性质不明确。在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媒介的身份都是一定的,要么是纯粹的商业化媒介,要么是国有或公有的媒介。中国现在面对的情况是,媒介一方面必须承担政治宣传的任务,但是,作为市场主体,媒体又要追求最大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竞争、自主决策。其次,对媒介性质界定的不明确,就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媒介对于自身的行为难以把握。要做好政治宣传但政府拨给的经费不足,要搞好市场经营但又受制于政策的约束。市场竞争展开的不充分,市场规律难以遵循,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难以实现。再次,媒介对于自身角色的徘徊,导致政府倡导的人民长期的利益、社会公众利益不能得到有力的实现,而经济也不能达到最有效率的理想境地。由于两者价值取向并非是完全同一的,这两方面的利益并不总是能达成一致的,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与最有经济效率之间的选择难免会发生冲突。

  由于对自身性质、地位的界定不清晰,所以中国媒介目前在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环节上,所采取的行为不能完全符合市场规律,但又不能无视市场的存在,处于两难的境地。比如中国媒介是条块分割管理的,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媒介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省级和市级的媒体都分别是两个系统,实行的实际还是行政级别的管理制度。不同隶属级别的媒介不能相互兼并,不同地域的媒介之间也不能联合以发挥经济上最大的优势;媒介的所有制有着明确的制约,进入媒介的资本有着限制;甚至在跨地域报道这样具体的媒介行为上也有着一定的要求。

  三、社会转型对媒介发展的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社会转型期间,社会矛盾比较复杂,目前政府进行的各项改革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一种利益调整,力图保持社会的均衡。中国政府在逐渐完善各种制度,力图将社会问题在制度环境内完成消化。对于新闻媒介领域也是这样。由于社会的进步,要求媒介进一步市场化,为了保持均衡,适应这种关系,必须在制度层面上对其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积极推进媒介政策、制度层面的改革

  在中国的现有体制环境下,中国的媒介从一开始进行经济利益的改革,现在已经深入到媒介体制、制度改革的层面。要推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首先就要从政策层面、制度层面对媒介的身份进行明确的界定,解决媒介自我认同的危机。政府在制定媒介政策的时候,首先就先要确定媒介的身份,这是媒介政策调整的基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开放,公民的个人利益和个人意志逐渐得到张扬,新的社会阶层、社会集团、社会组织开始形成,社会利益、社会信仰多元化。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经济领域的转变往往要先于社会其他系统的转变,经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着其他社会结构的转变。当其他社会结构的发展改革远远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时,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推动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使经济改革的脚步放缓,进而影响到社会整体的发展。因此,要在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的同时,推动组织、制度等层面的改革,以保证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顺利、稳定进行。

  从媒介行业自身来说,不仅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矛盾重重,而且跨部门跨行业的整合还存在着壁垒,导致资源不能充分配置,市场上优胜劣汰的竞争性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等等问题。市场化开展不充分,市场规律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经济效益不能得到最大的实现,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媒介为社会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也不能令公众满意,不能完全适应中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随着技术的进步,全球化趋势的扩展,合理的界定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实力扩大影响范围。

  2、发挥媒介对社会矛盾的疏解作用

  对传媒业而言,由此而引发的问题是在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社会矛盾多发时期,面对利益有差异、有时甚至是互相冲突的受众,传媒如何保证他们在利用媒介时获得公平、平等的权利。在社会分层不断加剧,社会价值体系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媒介还要有效地实现全社会的整合,用主流的价值观体系团结社会思想,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传媒在进行媒介分层时,要兼顾“分”与“合”两方面。

  “分”,是使媒介充分满足目标受众的需要,包括信息的知晓权和表达权,准确表现每一个阶层的社会态度和价值观念,并尽力保证每一个阶层都能平等地使用媒介。同时,媒介原本就承担传播社会价值观的功能,越是在分层细化的社会,媒介就越要充分重视发挥自身对于社会整合的作用,传播主流的价值观体系。如果每一家媒介都只片面强调自己的目标受众的立场和利益,忽视甚至排斥与其它阶层的关系,那不但不能有力的解决整个社会的矛盾,还有可能导致社会思想的混乱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作为综合性的媒介,要重点阐发、宣扬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理念,揭示各个社会阶层的共同利益所在。专业性媒介在做某一阶层代言人的同时,还要充分揭示与其它阶层的利益连带关系,协调各个阶层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⑤

  为了更好的引导社会,媒介走向分众化是必要的。但我们的媒介由于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晰,目前仍然处在一种简单的迎合状态,没有真正发挥好社会压力释放阀门的作用,也不能很好的实现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桥梁,担负着促使整个社会有机体的正常运行,从而促进整个社会良性发展的重大责任。只有这样媒介才不仅能够拥有现在的市场,同样也会赢得未来的市场,这是媒介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作者简介:李丽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梅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注释:

  ①兰久富(1999):《社会转型与价值冲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②陆学艺主编(200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8页。

  ③胡正荣(2007):传播学理论与方法高级研修班讲座。

  ④[英]吉利安·道尔著,李颖译(2004):《理解传媒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10-11页。

  ⑤孙玮(2002):《多重视角中的媒介分层现象》。《新闻大学》2002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