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公告启事

 

新闻传播学院举办2022年第三期新知读书会(总二十三期)——集体研读《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6-06 13:22:00 来源:

2022年6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新知读书会”。来自2020级和2021级的硕士研究生在线共同研读刘海龙所著的《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

本期领读人首先厘清了本书所关注的对象——狭义的传播思想史(或称传播学术史),即关注传播研究和传播学科发展史中的观念、概念、命题、理论及学说的演变过程,同时兼及持有这些思想的个人或群体。作者将传播学术史的叙事结构分为传统主流叙事和反讽叙事。传统主流叙事以“追求宏大叙事,维护现有学术体制合理性,强化经验效果研究的主导地位”为特征;反讽叙事则侧重于寻找既有主流叙事中蕴含的矛盾与缝隙。在传播学术史中,拉斯韦尔等传播学者以及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等传播学派受到瞩目,他们的思想与理论被视为“学科正当性的基石”。本书作者以反讽叙事为结构,重新将其审视。关于中国传播研究史,主流叙事认为,中国大陆传播研究自1978年的新闻学界开始。但是,这种观点对于解释“1978年的‘传播学’究竟是哪种传统之下的传播学”和“为何20世纪50年代就有‘思想交通’的翻译”却是无力的。另外,1978年的中国大陆“传播学”与上个世纪20年代初社会学中的传播学之间存在的断裂,或是由于人员变动、学科建制、时间意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讨论环节,同学们主要围绕中国传播学研究对于经验学派的接受、“culture industry”这一概念从“文化工业”向“文化产业”转变等问题展开。有同学提出,中国学者之所以选择施拉姆而放弃席勒,一方面是由于以席勒为首的批判学派缺乏学科营销意识,另一方面是因为接收者更愿意拥抱“去政治化”的实证经验研究。有同学认为,概念的变迁是语言符号与权力交互作用的产物,而“文化工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变正是体现了权力的运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