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学界焦点

 

新媒体时代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探析

作者: 明杰道尔吉 发布时间:2015-06-25 15:16:00 来源:视听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为历经曲折发展道路的中国纪录片带来新的生机活力和发展空间。本文对新媒体与纪录片的融合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同时对新媒体为纪录片发展带来的机遇进行阐述,并简单分析纪录片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纪录片;发展现状

纪录片一直被业界和学界视为带着高雅艺术光环的精英化作品,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它似乎总是处在发展困局中。近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纪录片产业带来新的生机,纪录片正通过与新媒体的联姻寻找新的发展之路。

一、纪录片与新媒体融合方式

(一)门户:建设独立网站及垂直门户开设纪录片频道

从1995年Internet商业应用正式起步到2008年,互联网新媒体对传媒、科技、经济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纪录片产业对新媒体领域的接入还处于初步试水期。2008年7月,专注于纪录片领域的垂直门户“良友纪录”网正式开通,设有资讯、片库、纪录人、电影节、论坛等板块,为广大纪录片创作人员和纪录片爱好者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成为服务于纪录片的文化交流平台。这是第一个属于纪录片自己的垂直类网站,标志着纪录片走向新媒体化道路。

2009 年8月,搜狐视频推出国内首个高清纪录片频道。同年12 月底,中国网络电视台正式开播,依靠中央电视台的大量正版节目资源,开辟纪实频道。随后凤凰网、腾讯网、爱奇艺、网易视频等纷纷开设纪录片频道,拓宽纪录片传播渠道的同时,各大网站形成开设纪录片频道热潮,并加大对纪录片频道建设的投入,寻找差异化生存空间,建立自身核心竞争力。值得指出的是,2011年搜狐开播自制纪录片栏目《搜狐大视野》开启自创纪录片的先河,拍摄纪录片的专利不再只属于传统媒体和相关机构,门户网站基于新媒体时代特征可以生产更符合用户需求的纪录片。

2013年1月,国内首个国家级纪录片新媒体综合产业运营平台“中国纪录片网”开播上线,它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指导,中国网络电视台主办,并集纪录片产业政策权威发布、题材集纳、创作生产、推介展示、传播推广、融资交易、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功能于一身,汇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互联网电视、移动传媒等多终端平台,覆盖北美、欧洲、东南亚、中东、非洲等近二百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互联网用户,是国内目前覆盖范围最广的纪录片新媒体传播平台。中国纪录片网充分体现“权威信息、专业水平、创新策划、产业运作”的特征,努力构建国家级纪录片新媒体综合产业运营第一平台和主流品牌,以提升中国纪录片行业水平,扩大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

(二)社交媒体: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品牌营销

国外的FACEBOOK、TWITTER,国内的微博、微信、微视等社交媒体的出现引发了一场微革命。各大传统媒体都纷纷入驻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利用社交媒体丰富传播内容,与用户进行互动的同时提高媒体品牌影响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2013年,虽然微博、社交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较2012年有所下降,但从整体上来看,在移动端的推动下即时通信用户规模提升至5.32亿,较 2012年底增长6440万,使用率达86.2%。

2013年,由央视制作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迅速蹿红,深究其因,其微博营销在整个纪录片传播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纪录片开播之初,导演陈晓卿仅仅在微博上呼吁了一番:“今晚没事都看看吧。不难看,真的。求各位亲帮转。”但这条再平凡不过的微博内容却开启了《舌尖上的中国》微博走红之路。在之后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二季的开播的过程中,网友在微博上的讨论十分热烈,有说自己观后感的,有推荐家乡美食的,也有调侃性质的评论等等。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内容,都加强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提升了《舌尖》的品牌。据中国传媒大学舆情口碑研究所与艾利艾咨询在2012 年5月14—28日的调查,在2305条微博样本中对于《舌尖上的中国》的正面评价占44.34%,对其负面评价占4.86%,中性评价占50.8%,这一调查结果足以证明微博营销在《舌尖》品牌建设方面发挥的影响力。

(三)移动APP:注重移动应用开发,紧追移动新媒体步伐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引起传媒界广泛重视,并促使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转型过程中注重移动新媒体建设。截至 2014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年底增加了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不论平面媒体、电视媒体还是广播媒体、网络媒体,都纷纷投入到APP 的开发应用之中。如腾讯视频、搜狐视频、爱奇艺等门户网站都开发了移动应用,但是很少有专门为纪录片开设的独立APP。视频移动应用可以很好地迎合受众需求,其目标受众明晰,能够领会到受众的精确需求,在用户体验的设计方面也更加完善,因此得到了众多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青睐。纪录片这类传统观念上的小众内容,因为有了网络用户的基础,价值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11月7日,爱奇艺纪录片APP成功上线,深得用户青睐,成为了唯一一款进入ipad免费应用排行前十名的视频应用,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款专门为纪录片开发的独立应用。从2014年网络视频用户终端设备的使用情况来看,71.9%的用户选择用手机收看网络视频,手机成为网络视频的第一终端,从而可以看出,在不久的将来,用户通过手机端观看视频将成为常态,因此纪录片开发独立APP是新媒体时代自我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新媒体对纪录片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为纪录片提供强大的潜在受众

纪录片在市场化探索过程中,一直尝试以平民化的视角“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力图能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更好地贴近受众,满足受众需求,但它的收视情况一直未得到真正地改善,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小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依靠强大的网络受众,这种情况将被慢慢地改变。爱奇艺总编辑高瑾曾表示,“纪录片在提供知识、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等方面的优势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原本因为受众较少,在传统媒体上很难发展,但在网络视频的推动下,一方面可以聚合更多用户,另一方面视频内容通过网络的分享评论,又影响着更多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提升了 2.1 个百分点。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33亿,比2013年增加了478万,用户使用率为66.7%。基数庞大的网络视频用户将会是未来纪录片潜在的受众群,如果纪录片在新媒体化道路上能够很好地挖掘这些受众,其未来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二)促使纪录片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新媒体完全颠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单项信息传播模式,形成了受众随时随地接收信息,以及主动选择接收什么样的信息,同时可以对自己接收的信息进行评论、转发、分享的传播模式。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有了良好的互动,使得信息传播者能够更好地根据受众需求进行信息传播。

受众观看纪录片不再受时空的限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完全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观看纪录片。同时对所看内容进行评论、转发和分享,从而受众的意见可以及时反馈到纪录片制作方,一方面制作者可以根据受众的反响调整纪录片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用户调研可以了解到用户对纪录片观看需求,促使制作方创作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作品,形成良性循环。除此之外,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而出现大量的UGC(用户生产内容),从而丰富纪录片题材和内容的选择。同时,纪录片创作者可以通过大量UGC内容的研究了解受众所关注的题材和主题,再利用自身专业性进行题材的选定和作品的创作,能够更好地契合受众的口味,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三)促进纪录片新样式的产生

碎片化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最主要特征之一,快节奏的生活促使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接收信息。正是新媒体的这一特征促使纪录片进行“微转身”,开创一种新的纪录片样式——“微纪录片”,它以其方便快捷利于传播的特质,给纪录片家族增添了一抹别样的亮色。微纪录片时长一般在1-25分钟之间,具有制作周期短、个人化程度高、生产成本低、手机拍摄、实时传输、实时话题等特点。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即时性等特点,与微纪录片的简短、时效性相得益彰,从而促使微纪录片快速成为一支新起之秀。如北京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故宫100》《资本的故事》等。除了网站、电视台等机构自制的微纪录片之外,众多网友通过互联网UGC模式上传的原创纪录片也具有一定的规模,成为微纪录片大家族的一员。同时,媒体和相关机构举办的各种微纪录片大赛收录了来自许多专业人士制作的相对专业的短片(通常被称之为PGC模式),为微纪录片的发展壮大注入更多元的生命力。在生活节奏加快、审美快餐化、受众碎片化的时代,把握微纪录片的特点,拓展微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对于发展我国电视纪录片具有重要意义。

新媒体、移动新媒体的发展,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潜在用户,拓宽了纪录片传播渠道并促进了纪录片新样式的产生。但随着近两年国家不断推出鼓励纪录片创作的政策以及新媒体对纪录片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各大网站和传统电视媒体都加大了对纪录片创作的投入,这无疑会导致内容和形式上的同质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吸引住占网络视频用户绝大多数的年轻人的眼球成为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得以更好发展的关键因素。

结语

新媒体的壮大崛起为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的中国纪录片带来新的生机,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方式。新媒体碎片化、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为新媒体开辟新的发展道路,传统电视媒体纷纷加大对纪录片创作的投入,各大网站建立并完善纪录片频道,纪录片新样式——微纪录片也应运而生。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网络电视台一同建立国家级纪录片新媒体综合产业运营平台“中国纪录片网”,为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新媒体的发展为纪录片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带来同质化等问题,如何更好地避免同质化现象,抓住机遇最大化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优质产品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成军.纪录片新媒体传播平台构建策略——以中国纪录片网为例[J].中国电视:纪录,2013(12)

2.王春枝.微纪录片——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新样态[J].电视研究,2013(10)

3.杨莹.舌尖上的中国——微博走红动因[J].青年记者,2012(09下)

4.李宁.生产形态、传播方式与营销手段的改变与创新——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电影,2013(08)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