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学界焦点

 

北京日报:中国电影为何出不了“霍纳”

作者: 周南焱 发布时间:2015-06-26 08:24:00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中国电影为何出不了“霍纳”

美国电影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因飞机坠毁而去世,引起好莱坞影人一片悲悼。对中国影迷来说,霍纳配乐的影片耳熟能详,《泰坦尼克号》的世纪金曲《我心永恒》自不必多说,《勇敢的心》的苏格兰风笛配乐,《燃情岁月》柔情而激昂的配乐,《阿凡达》里最后大战的配乐,都令人印象深刻。作为一名中国影迷,悼念霍纳之余,脑海里陡然想起,中国竟然没有类似的配乐大师。

中国电影近几年来飞速发展,影片数量也越来越多,但能让人记得住配乐的电影屈指可数。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其配乐很出色,出自日本音乐家久石让之手。偶尔个别影片的配乐也很突出,如警匪片《寒战》的配乐大气磅礴,有好莱坞大片的风格。至于其他国产片,配乐格外出彩的,实在想不起来。相较之下,国产片倒很重视主题曲,几乎每部像样的影片,都会找歌手来唱主题曲,也成了前期推广宣传的重要手段,如青春爱情片喜欢找王菲来唱主题曲,每每能制造话题效应。

美国、日本都不乏导演和配乐大师搭档的经典案例,如卡梅隆和霍纳,黑泽明和早坂文雄、武满彻,宫崎骏、北野武和久石让。他们合作的影片原声音乐就令人津津乐道,曲目也经常登上音乐会演奏曲单。中国电影却找不到这样的经典搭档,看不到哪个导演跟音乐作曲家有长期默契的合作。

国产片的配乐实际上成了被忽略的一环,很难产生经典配乐。有业内人士反映,大多数中国导演缺乏音乐素养,完全凭感觉,不知道对作曲人有何明确要求,导致所作曲子不能更好地和剧情结合。导演王小帅就曾坦言,自己不太懂音乐,执导的影片也很少用到音乐,个别情况需要音乐时,请来的作曲人会根据影片的气氛和画面自己去把握,而他与曲作者沟通时也只能讲一讲感受。如此之下,导演和曲作者没法产生火花碰撞,经典配乐就无从谈起。

导演不大懂音乐,配乐也往往沦为牺牲品。电影音乐是电影工业中的最后一环,很多电影为了赶去送审,剪辑完之后,就没时间弄配乐了。而电影项目中超期、超支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在没钱没精力的情况下,配乐自然糊弄过去就算了。其实,音乐对剧情能起到补充作用,好的配乐往往能调起观众的情感,进一步融入到人物场景中。像《七武士》村庄保卫战一段的配乐,与剧情浑然一体,令观者难以忘怀。国产片牺牲了配乐,实际上有损电影的艺术性和丰富性。

好莱坞电影配乐之所以发达,原因在于制片方有权指派音乐编辑给导演,音乐的终控权是在音乐编辑手里,导演即使不懂音乐也没关系。中国电影产业时至今日,要想进一步提升品质,也需要类似的音乐编辑,把影片需要的配乐想法传达给作曲家和乐手。否则,照目前情况继续下去,恐怕中国电影音乐不容乐观,也不太可能出现霍纳那样的配乐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