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业界热点

 

做大融合时代的“手艺人”

作者: 刘畅 发布时间:2015-08-28 15:37: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身处媒体变革大局 面临“去”“留”两难抉择

叶铁桥今天依然记得下决心投身新媒体时的纠结。2014年10月,做了8年调查报道的叶铁桥从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调入了官微运营室,试水新媒体。

转型新媒体后,叶铁桥进入了完全不同的状态。过去,他觉得自己是新闻骑士,到达现场、照亮真相,写完稿子工作就完成了。而现在,他更像是一个项目经理,内容生产仅仅只是一环,包装、沟通、联结,还有很多后续。作为运营室主任,每次微信推送后,叶铁桥会不停地点开,看阅读数,分析用户喜好,思考如何能触动转发。

媒体融合发展一年来,传统媒体有兴有困,新兴媒体有勃有败,但融合发展的大势势不可挡。作为身在其中的媒体人,承受的改变更细微具体,面临的困惑深刻又尖锐。融合发展时代需要怎样的媒体人,媒体人又该如何看待行业的变局和未来?

转思维

旧观念要清零

什么是新闻价值?这曾是媒体人培训的第一课,答案包括对受众而言要重大、亲近、有趣等等。那么,受众到底是谁?他们在哪?

“传统媒体的采编流程是线性的,以作者为中心,目的在生产内容,”叶铁桥觉得,“而新媒体必须以用户为中心,是不是真的有用户思维,决定了你是‘+互联网’还是真正的‘互联网+’。”

“我们面对的是结构性产能过剩,一方面信息极大富裕,另一方面受众时间稀缺。人们渴望获得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认知与理解。”不同于叶铁桥在传统媒体内部的尝试,原新京报副总编刘炳路迈出了更远一步。去年底,他离开原来的岗位,去创业了,做了一款新闻类APP。“传统媒体人做新媒体,最难的还是思维方式转变,要让旧的观念清零。面向用户,了解他们真正的喜好和需求。”

创业后,没有了权威背书,市场用资本说话。资金、技术、人才,摆在刘炳路前方的困难很多,尤其是来自互联网巨头的竞争,但他抱持乐观,“互联网技术提供了便利,能与用户真正联结,所以,有缝隙就有机会。”

可究竟怎样联结?这也是叶铁桥思考最多的问题,“以往我们评价一条新闻,会有赖于同行、业界认可,而现在,用户在用脚投票。”叶铁桥觉得要学会调整、迎合用户口味,创造信息服务用户,联结才有可能。

换工具

新鞋走好新路

不久前,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0周年院庆分论坛上,主题为“变革与坚守,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业务与教育变革”,博士生翁之颢做了一场关于新媒体教学的发言。他是微信工作坊的教员。教学中,翁之颢没有教材,也没有大纲,面对迅速发展的技术实践,理论有时也会苍白。

一次,学生吕林轩深夜给他发微信,问“究竟该做好新闻还是学会营销”。吕林轩运营着校园媒体《新闻周报》的微信公号,他发现费尽心思的调查报道并未能赢得大量粉丝,甚至,远不如一些只做营销、介绍吃喝玩乐的校园公号。他困惑:是应放下身段去迎合、营销,还是坚持专业的标准,做有价值的新闻呢?

这也是翁之颢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做好新闻和学会营销并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选题。

“探索一个围绕内容的好的商业模式,影响更多的受众,这是双赢的事情。媒体人亟须掌握新媒体的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因势而变而不是削足适履。”翁之颢说。

“移动端瓦解了阅读的仪式感,人们更愿看轻松、愉悦的文字。手机嵌入生活,随时随地阅读,受众只要碎片化的认知,扫一眼,看几句亮点表达,迅速获得结论。”叶铁桥觉得移动阅读时代,受众的需求已变,如果继续坚持用在传统媒体人看来“经典、优雅”的表达,可能会失去一批读者。

传媒学者郭全中认为,“互联网重构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新的资源组织形式,是人类社会底层的、基础性变革,传播生态和社会形态被重新定义,如果传统媒体人不能破除固有的思维,成为一个服务者,只能是穿新鞋走旧路。”

留情怀

优质原创为本

最近,有企业开了很高的价,李微敖拒绝了。他现在供职于南方一家纸媒,从2003年入行,他想过离开,但不是现在。

“互联网冲击着所有的传统行业,不独媒体。而变局时刻,可能更是成就英雄的契机。”早年,李微敖想过转行,想尝试生活的其他可能,但鬼使神差,他一直留在了媒体。“年龄越大越明白,自己就是喜欢故事,喜欢经历故事里的细节,感受命运的喜怒哀乐。”

很早,李微敖就开设了微博,发实时动态、评论,有时比通讯社更快。他眼中,新媒体不过是一种更方便的工具,甚至能突破版面、时间的限制。“我觉得自己就像手艺人,工业越发达,手工奢侈品会越贵,不愁买家。如果焦虑,可能只是手艺不够好。”

“互联网最大的便利是能以大数据的方式精准描述用户喜好,但前提还是要有优质的原创和内容。”刘炳路也觉得,“未来,可能一些传统媒体会被淘汰,而优质的原创内容仍然稀缺宝贵,专业的新闻传播不可或缺。

“职业新闻人有专业的调查能力、写作能力,有长久的经验积累,在重大事件和专业话题上,仍不可替代。”或许,正如有人所说,这或许是传统媒体的冬天,但却可能是传统媒体人的春天。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27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