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重点推荐

 

李林: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推进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1-13 09:01:00 来源:社科院新闻所新闻与传播学术前沿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推进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在“建设性新闻:理念与实践”社科论坛上的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社会政法学部副主任李林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早上好!

首先,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向莅临本次论坛的中外专家学者和所有来宾表示热烈欢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目前拥有6大学部,近40个研究院所,研究对象涵盖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党和国家给我院的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也就是说,中国社会科学院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学习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有益成果,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思想和智慧。

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决不是固步自封,孤芳自赏。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大学、智库,以及各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广泛的沟通和交流,社科论坛就是一个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社科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办。学部主席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领导下的学术指导、学术咨询和科研协调机构,在审议院所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指导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协调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服务国家决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社会政法学部由7个研究院所组成,包括法学所、国际法所、社会学所、社会发展研究院、政治学所、民族所、新闻所。各研究所根据它们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确定主题,具体承办社科论坛。本次社科论坛由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承办,得到了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的支持。在此,我对承办和支持本次论坛的新闻所和苏州广电总台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个月20-22日,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浙江的乌镇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今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互联网迎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各国应顺应时代潮流,勇担发展责任,共迎风险挑战,共同推进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努力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贯彻这封贺信的精神,对于我们开好本次论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建设性新闻:理念与实践”,意在把握当今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探讨全球新闻传播发展的新特点,推进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这是很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我本人的专业背景是法学,对新闻传播学了解不多,但愿意借此机会谈三点看法,与大家分享:

第一,正能量是建设性新闻的学理所在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新媒体对人们思想观念、社会发展、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入,整个世界正在进入快速而多向度的结构变迁和关系重构的过程。传统媒体垄断新闻传播的格局,正在被社交媒体的众声喧哗所取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媒体的社会责任该如何体现?职业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参与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新闻报道与社会治理、法律规制之间到底应该有何种关联?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

在全球“新闻变革”这个新的历史节点上,建设性新闻理念与实践的应运而生和全面展开,其中必定蕴含着某种必然性和规律性。面对新闻传播领域旧秩序的解构,新秩序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尽管世界各国文化不同,但人们追求精神文明、实现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媒体通过建设性新闻的实践,调动各方力量,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是服务社会、彰显自身价值的时代选择。用我们中国的话语来表达,就是要为社会发展注入正能量。

第二,文化自信是建设性新闻的命脉所在

我们从不讳言,中国的新闻媒体是执政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要载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传统和原则。因此,我们一向强调新闻媒体积极正面报道为主,注重新闻媒体广泛凝聚各界共识、增进发展合力的社会建设功能。新中国刚刚度过70岁华诞,开启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新征程。新中国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在推进建设性新闻创新发展方面,有很多实践经验可以总结,有很多理论观点值得分享,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和新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传统媒体的正面报道在新媒体环境下还不是很适应,在敏锐感知社会态势、广泛畅通交流渠道、有效辅助政府决策、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当今中国互联网上内容建设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已经成为新闻媒体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成为当前媒体新闻报道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本次论坛以“建设”为核心概念,关注和探讨互联网治理和新闻传播,把建设性新闻作为研究新闻业务发展、探讨互联网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探寻传统主流媒体在公共传播时代的立足点,追问智能互联时代媒体的初心与使命,发掘社会发展中媒体的正能量角色,是一个很好的研讨主题和切入点。深入研讨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大有裨益。

第三,开放包容是建设性新闻的活力所在

新闻业是国家和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沟通交往的纽带和桥梁。建设性新闻理念强调“积极”、倡导“参与”,因此开放和包容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建设性新闻在世界各国的实践,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案例和经验,产生了诸多理论认知和学术观点,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互鉴,大家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推进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中国是全球互联网使用大国,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面对媒体格局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我们需要研究构建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新业态,着力建设“四全媒体”,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推动媒体全方位多层面广泛而深入的融合。为此,我们要树立和秉持高度的学术自觉,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上提出中国方案,发出影响全球新闻传播学术界的中国声音。

各位来宾、朋友们,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是中外学术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平台。我们希望能在本次论坛上听到更多的真知灼见,听到更多的观点碰撞与学术争鸣,更期待本次论坛能为推进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