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重点推荐

 

大变局下的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

作者: 田智辉 黄楚新 发布时间:2021-01-12 12:22: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为了平衡信息技术与新闻传播关系,势必需要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创新两者的融合,而高校无疑成为最佳孵化中心。随着中国新闻业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高校融媒体实验室纷纷引入多种业界领先技术,共同推动媒体融合技术与应用发展。

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增添了发展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给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的机遇

信息传播技术之“变”推动数字化进程加快。2020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26年。当前,媒体融合成为主流,各种不同的媒介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化信息平台上实现全面融合;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兴起,催生大量新产业和新模式,媒介在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下推动新媒体向智媒体升级。同时,在5G浪潮推进下,全球迎来万物皆终端、万物皆媒介的时代。5G技术的革新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介的时空界限,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由线下向线上集中,大部分网络应用的用户规模呈现较大幅度增长。在此背景下,这些与新闻信息传播有关的实践与研究被赋予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和县级融媒体的建立,拓展了媒体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全媒体借助新媒体和智能媒体平台将主流声音传播给更多用户,凸显出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勇于发声、敢于亮剑”的使命和职责。媒体融合在不同地区、不同媒体都有不同的实践方式,这也给传媒转型与创新提供了机会。

时代变化倒逼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为了顺应时代变化,新闻传播学人才的培养体系、学术体系面临调整和重构。国内高校纷纷设立与网络新媒体相关的专业,大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乃至VR新闻、编程等课程已经出现在部分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中;许多学者、教师纷纷投身于新媒体研究,新媒体研究中层出不穷的各种新问题、新方法、新难题等,也给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创新的舞台。

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的挑战

首先是忽视新闻专业基础,盲目崇拜技术。在由技术革新主导的大变局环境下,部分新闻从业者在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一味追求技术设备“高、精、尖”,过度强调新闻传播类专业与工科技术型专业的相似性,片面地认为只有通过尖端技术才能打造“爆款”新闻,才能实现专业领域的突破。他们忽视了对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四项最基础业务的训练和打磨,忽视了对新闻传播学作为人文学科的认识,在社会关怀和内涵素养的提升方面有所欠缺,难免陷入本末倒置的专业误区。新闻从业者不仅应该熟练掌握专业技术,而且还应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社会人,而非工具人。先进技术的加持确实能够让新闻传播实践和研究增光添彩,但一定是基于其本身具有实践价值与研究价值。

其次是缺乏批判意识,盲目追求新闻时效性。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许多专业新闻从业者由于没有坚守新闻核心价值,缺乏对网络舆论的辨别能力,盲目追求时效性,以热点、爆点吸睛,却忽视了新闻专业的核心要义——客观性和中立性,导致反转新闻越来越频繁。另外,无论是文字、图片或是视频,碎片化已成为当前不可逆转的媒介特征。从短消息到短视频,人们的阅读、交流、思维习惯不断趋于碎片化,虽然碎片化的信息快捷高效,但无形中大大削弱了人们思考问题的完整性、系统性,降低了对于信息的批判意识。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需要透过事件表象对本质进行剖析,对事物趋势进行解读和预判,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具备敏锐的洞察意识和严谨的批判意识,由表及里,见微知著。

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发展展望

针对目前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的发展现状,未来应积极强化专业基础,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的发展路径。

夯实新闻从业者的专业基础。无论时代与环境如何变化,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都离不开专业性。新闻专业性强调新闻从业者或新闻媒体能够具备独立地收集、整理、传播信息的功能和责任,在网络化语境下,新闻专业性所强调的客观性、中立性以及新闻道德伦理规范体系仍是新闻从业者需坚守的核心价值。此外,专业性还体现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传播等业务能力,这是新闻得以呈现的技术基础。当然,新技术给传媒业带来的机遇也不应忽视。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新闻专业技能仅停留于采、写、编、评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重视传媒技术、新媒体内容生产与运营、新营销模式等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的环境变化。新闻传播的实践与研究不仅基于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更涵盖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知识领域。而且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的交叉性、包容性、多元性尤其凸显。因此,新闻从业者在夯实新闻专业素养、提高新闻专业能力水平基础上,还应当注重博雅教育,储备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博览群书,做到融会贯通。

充分发挥社会监测者功能。监测社会环境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功能。它要求新闻从业者在具备新闻传播专业精神的基础上,提升批判思维和理性判断能力,发挥社会瞭望者的作用。批判性思维、社会调查的方法和能力等,是新闻从业者准确、深刻、全面地反映社会的方法论基础。面对变化多端的社会万象,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不能仅仅展现其合理性一面,还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其不合理性,作出多元化的解读,以补充各自思考角度的漏洞。

深度融合技术创新和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创新。技术创新为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吸引了大量新闻从业者的推崇和追捧。由于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远高于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的创新速度,容易陷入“技术为王”“渠道为王”的误区。为了平衡信息技术与新闻传播关系,势必需要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创新两者的融合,而高校无疑成为最佳孵化中心。随着中国新闻业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高校融媒体实验室纷纷引入多种业界领先技术,共同推动媒体融合技术与应用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创新的融合,新技术推动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进步;而从新闻传播新兴实践与研究中发现问题,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形成良性互促循环的局面。

近年来,在媒体融合的推动下,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抓住技术改变传播、技术改变社会的关键节点,衍生出许多诞生于数字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新兴实践与研究,涉及通信、计算机、数据分析等庞大而复杂领域的知识理论。这进一步加快了信息技术、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的创新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持续赋能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大大丰富和拓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体系和新闻实践活动种类。

如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有必要加快融合技术创新和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创新,厘清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未来发展路径,不断提升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