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国际传播系列·首册
《新时代中国对非传播:格局、经验与挑战》
胡正荣 景嘉伊 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5年9月出版
前言
胡正荣
2023年,我承担的《“一带一路”在非传播十年的舆情特征、扩散机制、效能提升研究》,获批立项为中国非洲研究院中非合作重点课题。在此支持下,2024年5月,我所组建了对非传播专门研究团队,一行六人赴南非、埃塞俄比亚和埃及开展实地调研。团组走访了中国驻非盟使团、驻埃及大使馆、驻约翰内斯堡总领事馆、驻开普敦总领事馆,在人民网非洲分公司、新华社中东总分社的牵头下举办了两场驻非媒体集体交流会,并与中国建筑集团埃及分公司、埃中友协、开普敦大学、独立传媒集团等不同领域的一线机构进行了八场专题研讨。此外,团组还就学者互访、学生交流、合作交流等事宜,与东非名校亚的斯亚贝巴大学签订了谅解备忘录。这是我所历史上第一次与非洲顶尖大学正式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可谓意义深远。
调研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历史上不论是“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论”“产能污染论”还是“规则替代论”,都不约而同将非洲作为对华负面论调的起源地与主战场。由此形成的妖魔化框架不断发酵、外溢,中非人民的双向认知在陌生、刻板、怀疑、猜忌、甚至恐惧的复杂情绪中艰难向前,不仅与真实的交往图景相差甚远,还严重影响了共同的发展信心。然而,我国学者对于该情况仍处于焦点模糊、视野窄化、投入有限的阶段,中非现实合作的奔涌热潮与对非传播研究的相对冷寂形成了鲜明对比。
调研结束后不久,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隆重召开。习近平主席宣布,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和非洲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经过近70年的辛勤耕耘,中非关系无疑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那么,时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如何重新理解与定位非洲在全球传播版图中的独特作用?中国和非洲的本土传播实践是否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上具有相通之处?如何增进开放性多边对话,促进中国和非洲的本土性知识向全球性知识转移,进而形成基于南方国家群体自觉自主的新国际传播秩序?回应这些新情势、新问题成为我们撰写这本书的最直接动力。
本书力图在多元视角的碰撞中纵深挖掘对非传播的机遇与症结。在篇目架构上,分为总报告、分报告、案例报告、访谈报告和区域国别报告五个部分,涵盖历史沿革、话语体系、媒体交流、民间交往、他国经验等不同侧重。除调研团队成员外,我们还邀请调研途中拜访的表现亮眼的企业员工、媒体从业者、文化学者分享他们的宝贵经历。尤为难得的是,借商务部主办、国家广电总局研修学院承办的“发展中国家主流媒体部级研讨班”机会,我们组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院等的12位本硕博学生,对布隆迪、津巴布韦、坦桑尼亚等国的媒体主管官员进行了全英文现场采访。此外,还有30位同学对国别前沿动态进行了资料汇编。科教融合的理念切实贯彻在学生培养和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中,学生们的文字成果也在书中得到专门展现。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无疑是当下最热门但又最难突破的议题之一,而其落脚点恰恰是精准传播。受历史与现实、内部与外部、主观与客观等诸多因素影响,差异性的发展水平、政治体制、文化宗教、社会习俗筑起人类间的交往屏障,加剧了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协同难度。与之相对的是,信息却能够较为自由地无国界流动,可以成为我们观察、理解、阐释、进而改造世界的有效切口。正因如此,中国学者更要视线下移、进入田野,脚步踩深、落到实处,推进国际传播研究的区域国别转向,让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实现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从统一策略向“一国一策”“一群一策”乃至“千人千面”转变。
如今,以非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进行着轰轰烈烈的传媒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达国家则不得不在“东升西降”与“西强东弱”的双重格局冲击下重新洗牌。不同国家因信息流动而再度相遇、相知、相联结,国际传播研究大有可为,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以这本非洲报告为起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将持续关注中国国际传播的前沿动向,聚焦区域国别,尤其是南方国家的生动经验产出系列丛书,描摹全球信息流动及其带来的文明交流互鉴的丰富图景。在此诚邀各位同仁批评指正,欢迎各位有志者并肩同行!
内容简介
推进面向区域国别的国际传播研究,是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必由之路。中国和非洲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中非的现代化影响着世界的现代化进程。本书围绕新时代中国对非传播实践主题,一方面在“以我为主”的视角下,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非传播的经验与挑战;另一方面在“本地嵌入”的视角下,丰富关于非洲传媒生态发展现状的域外认知。以此打造中非引领的全球南方国际传播新范式,为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传播格局提供新样本。
作者简介
胡正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第六届、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校长、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等。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舒伦斯坦媒介、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介、国际传播、文化产业等。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人社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英国西敏寺大学荣誉博士。中宣部、中组部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际传播人选。景嘉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参与完成多项中央有关部门交办和政策咨询任务,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多篇文章。曾获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优秀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和成果奖等荣誉。
景嘉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参与完成多项中央有关部门交办和政策咨询任务,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多篇文章。曾获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优秀论文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和成果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