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所

 

以往结项课题选介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9-30 15:40:00 来源:
  雷霞《科研管理网络化、数字化研究》的内容简介

  在将科研管理工作定位为服务性工作的基础上,该论文从管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谈科研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同时,将科研管理与整个科研单位的组织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网络化、数字化的实现途径,指出由此引发的可能的风险,提出了风险防范的几个方式。

  本文从管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谈科研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将科研管理与整个组织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加强了组织文化的建构与传播,这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本文以传播学的视野来谈科研管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网络化、数字化途径,指出由此引发的风险,提出风险防范方式,课题内容的各部分都与工作实践结合紧密,操作性强,相信对现实的科研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启迪和帮助。

  雷霞《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研究》的内容简介

  本文分为学术研究和现实应用两个层面论述了完善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进而指出了现有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反映出来的问题,即(1)现有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在课题管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2)现有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在成果管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3)现有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在人员管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4)现有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在学科管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5)现有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在对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反映出来的问题;(6)现有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在期刊管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7)现有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在经费管理等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等等。最后,本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的途径和建议。

  本课题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对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和充实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仰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承担人连续四年来科研处工作的经历以及学术研究的积累都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展奠定了基础。预期成果产生在大量实际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将对科研管理,尤其是科研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出针对性和现实操作性强的建议,同时对科研管理工作的理论建设有一定的学术推动意义。

  雷霞《边缘地带的零距离��PC大众网络聊天室文化透析》的内容简介

  本文主要论述大众网络聊天室提供的实时的、零距离的交流机会和平台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关系,在这种网络建构的新的时空中,电子写作的主体性进一步消解,这种有限的消解将重构人们的角色特征,并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媒介,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异常重大。本文观点认为,大众网络聊天室要引导用户积极向上、乐观进取。不当的聊天室命名和话题的引导都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本文在对几大门户网络聊天室跟踪调研基础上,验证了网络写作的主体性消解现象,以及大众网络聊天室突显出来的文化特征,指出这种文化特征反映在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进而指出大众网络聊天室的媒介责任和社会责任,引发大众网络聊天室经营者的文化反思,这是本文的主要价值所在。

  张化冰主持的“网络“客”文化研究” 的内容简介

  该课题最终形成的成果为《数字时代的传播革命——互联网“客”文化的特质与价值取向》,课题调研报告针对互联网“客”文化的特质和价值取向作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其中主要成果及其学术价值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当前学界互联网“客”文化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文献梳理和分析,分别进行了“客”文化研究综合论述和网络诸“客”的分论述。这是当前较为全面深入的“客”文化文献综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突破性。第二,对文化、媒介文化、网络文化和“客”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把“客”文化研究放到媒介文化乃至文化研究的大框架下,无疑对于更好地研究其特征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立项的目的本就是意图通过“客”文化研究来呈现数字时代的媒体特性和文化特性。第三,对互联网“客”文化的传播特征和价值取向进行了探索性分析。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体现在不同的“客”现象中却是各有特色。因此,分析其传播特征,具有传播学价值和意义;分析其价值取向,则把媒介新技术变迁对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对人们生存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的影响阐述的较为充分。第四,探讨了互联网“客”文化的双刃剑效应。“客”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是同时存在的,这不仅仅限于“客”文化,也是网络文化和媒介文化具有的重要特质。第五,对具有代表性的博客、播客、维客和朋客文化进行了分别阐述,对其特征、作用和价值等进行了分析。

  总之,本课题报告是具有一定创新性和突破性的。以点带面,把互联网诸“客”现象、网络文化和媒介文化进行了宏观层面的把握和微观层面的结合。同时,对未来的新媒体研究,尤其是网络文化和媒介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姜飞《跨文化传播视点研究》的内容简介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在美国从人类学中诞生,最终花落传播学领域。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从语言学、国际关系学、传播学三个最主要的领域出发并行研究。相比起来,语言学更注重语言的培训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国际关系学更注重从政治传播到国际传播的研究,而传播学在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上则不仅个性不明显,而且所作工作匮乏,尤其是缺乏系统化、理论化的从传播学视野所进行的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本课题最初的申请即基于此,尝试建构一个传播学视角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框架,并在一些重大和基本的问题上深入探索。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与世界交往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将在未来3年到5年的时间中成为非常热门的话题,既包括理论上的学理探索,也包括与现实文化传播实践的密切结合,诸如中国的国家形象的建设、中国的文化传播能力的建立等重大课题都将成为焦点和重点问题。

  刘志明《中日传播研究》的内容简介

  本课题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中国与日本相互舆论的构造以及媒体报道所起的作用。内容包括:(1)通过对舆论调查结果的分析,描绘中日相互舆论变化的轨迹;(2)以内容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媒体的对日报道和日本媒体的中国报道的特点;(3).对中日传播的主要事件进行案例分析;(4)探讨中日大众文化的相互传播与影响;探讨中日传播研究中的客观、科学的分析方法。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描绘出中日相互舆论变化的轨迹,找出原因所在,并进一步提出改善的措施。同时,探讨互联网在开展对日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