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缘由:
自去年以来,陆续听到一些媒体的社长、台长、主编,甚至资深记者,抱怨现在高校送到媒体的学生“没有文化”,除了英语、计算机稍好一点,其它都不行。
也是近年来,在和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宣传部门的领导同志在一起时,时常听到他们评价现在的一些记者素质比较差,常给他们的工作添乱子,以至于社会上流传这样的顺口溜:“防火,防盗,防记者”。
我们新闻院、系的院长、系主任在一起时,也经常抱怨这个社会,怎么学生在学校里都好好的,出校门几个月就变了呢?……
凡此种种,到底我国的新闻教育怎么了?中国的媒体怎么了? 本文试图从我国新闻教育的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特别是与美国等国家的著名新闻院、系的比较中,去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中国的新闻教育是多了,还是少了?
发达国家是如何培养新闻人才的?
我们应怎样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闻人才?
我国的新闻教育是多了,还是少了?
我国的新闻教育是多了,还是少了?很难用一句话回答。据有关报道(未加核实),截止2005年底,我国新闻类专业教学点661个(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在校生10多万人,每年毕业生近3万人。据有关材料提供,美国四年制大学里面约有420个新闻专业。密执根州立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有4000余名学生,共3400名本科生,这在世界上恐怕也很难再找到这样大规模的新闻传播类学院。马里兰大学菲利普·迈瑞尔新闻学院约有500名本科生。台湾地区共有52个新闻学院,2个博士点,40个硕士点,共计有学生26862人。
因此,可以这样说,对一个有十几亿人口大国来说,10来万新闻类的在校生,绝不能说新闻教育就太多了,不能盲目叫停。新闻教育这些年发展较快,主要还是一个市场需求问题。有人愿意办,有人愿意上。关键是要看那个学校的新闻教学的条件是否具备,特别是师资和实验设备,能否保证教学质量。
国外发达国家是如何培养新闻人才?
首先要从他们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等方面分析。
他们关于新闻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他们设计和希望的新闻院系的毕业生应该是什么样子?
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沃尔特·克郎凯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乔·福特教授称:
新闻传播教育的最终使命是培养社会责任感。
马里兰大学菲利普·迈瑞尔新闻学院院长托马斯·康科尔教授称:
培养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保持一个民主社会的信息流通,应该对新闻事业充满热情、同时了解在热情背后一个新闻工作者应承担的义务,还要熟练掌握新闻业务的技巧。
南加州大学安伦伯格传播学院院长杰弗里·考恩教授说:
教给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热情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传播学院院长道格拉斯·安德逊教授说:向学生灌输这样一个理念,作为新闻工作者,他们肩负一个令人敬畏的责任——公平、平衡,全面地报道 。
南加州大学安伦伯格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迈克·帕克斯教授说:
我们的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优秀传媒工作者,有职业伦理的记者,成为有为美国民主做出贡献的新闻人,他们的作品必须确保作品陈述事实、准确、真实、公平和富有同情心。
北卡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理查德·科尔教授说:
对学生的要求是:“他们必须有高度的职业精神,这是我们首先要求的”“本科专业的口号是‘全面、公平和准确……’这是我们力图熏陶每个学生脑子的理念,他们做什么工作都必须这样。”
加拿大不列颠哥仑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唐娜.洛根教授说:
培养有专业知识、文化意识,具备批判思维能力,在新闻界表现出色的新一代新闻从业者。
目标决定培养形式和内容。在上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他们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呢?特别是以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教育学生的。
南加州大学的拉里·格罗斯教授强调,在现代社会、传播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且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因传播体系和机制而改变的时候,传播研究已经成为这个世纪培养人的教育体系的中心部分。
的确是这样,在今天,不管哪门学科,不管在哪个学校,传播的理念与研究都已渗透到所有教学过程中。在所有上述著名大学新闻传播学的核心课程设置里面,大家都特别重视新闻伦理、传播法律以及研究方法。乔·福特教授强调,美国大部分新闻院校都要求学生学习大众传媒法律,大众传播理论及大众传媒与社会等课程。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沃尔特.克朗凯特新闻传播学院所有本科生都必须修新闻写作、大众传播学概论,传媒研究方法,大众传播法律四门核心课。
加拿大的洛根院长强调,他们的课程主要是四部分。一是实务课,主要是采写方法和有关技术问题;二是媒介研究,则重于法规、伦理,批判性思维,以及媒体与社会等;三是新闻调查,主要是研究方法问题;四是学科内的其他课程。她特别强调关于新闻记者研究方法的教育,她认为这是培养优秀记者和平庸记者的重要区别。当然,她还强调新闻伦理课的重要性。她认为,只有这样,当你培养出的学生走上社会成为一名记者时,才能真正在现代社会中懂得正在发生的事情,以适应这种变化,并提高新闻水准且发挥引领作用。
韩国首尔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荣誉教授康贤斗强调,要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媒体和社会的关系”。
几乎所有高校都特别强调对方法问题的掌握。美国北卡大学唐纳德·肖教授,曾因创立议程设置理论而闻名遐迩,他认为本科生教育中的研究方法训练,至少要掌握调查方法和内容分析方法。而密苏里培养学生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课程内的概念课、校内媒体工作机会,校外媒体实习机会三种途径实现的。英国的新闻教育没有美国发达,他们有一个国家记者培训委员会,成立于1952年,担当了许多培养记者、编辑的工作。学校教育与这个委员会有点隔绝,学校教育更多强调的还是一种课堂教学与新闻实践的并重,必修课不多,选修课丰富。
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莎莉·费德曼教授强调,教育的过程不仅仅只是训练,整个过程的重心是帮助学生理解媒体,分析和评价媒体以及掌握具体的媒体操作技能。
而俄罗斯的新闻教育,更多是专业教育与综合教育的结合,特别强调交流与沟通方面的技能教育和厚实的文化教育。英国城市大学新闻系主任罗德·艾伦教授也很强调宽基础,他们有50%以上的课是非新闻类的。
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他们都非常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2005年,我到澳大利亚访问时,埃迪斯科文大学拥有学生自己办的电视台,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实习条件。哥伦比亚大学和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都有自己创办的报纸,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也有自己的电台、电视台。
美国的大卫·卡拉特尔提出,高校新闻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三个技巧”,即:
基本报道与写作的技巧,
新闻判断力与分析技巧,
专门技术和关键语技巧。
我以为上述“三个技巧”是很有道理的,说到底是一种技能培养。
反观我国的新闻教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应当怎样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新闻人才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说,中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化,即:新闻教材老化、新闻理念西化、研究方法玄化,集中到一点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我的感觉,中国的新闻教育还是缺少开放的意识,传统影响太重,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框框太多,迈不开步。概而言之,我以为特别缺少三个“一”:
缺少一个明确的育人目标,
缺少一个开放的育人体系,
缺少一个有效的实践模式。
中国的新闻教育要想取得关键性的突破,一定要在这三个缺少的建设上下大功夫,花大本钱。
一个明确的育人目标
一个明确的育人目标,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忠诚战士,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掘墓人。这种人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品质:
首先要有坚定的职业理想,这个职业理想体现在良好的新闻追求、信念,把新闻作为一种事业去干。比如,她要坚持新闻真实,维护新闻正义,高扬新闻自由,为人民去鼓与呼。
其次是良好的职业道德,这种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体现在你的社会责任上,你的理想追求上。在今天这样一个许多人为追求利益而失去理想的浮躁社会环境中,新闻人如何洁身自好,严格要求自己,非常重要。
再者就是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把自己的追求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有它丰富的内容,我曾这样概括为六个统一和六个服从,即:
1坚持政治家办报和报人办报的有机统一,报人办报要服从政治家办报。
2坚持按党的纪律办报与按新闻规律办报的有机统一,新闻规律要服从党的纪律。
3坚持新闻宣传主旋律与新闻宣传多样性的统一,多样性要服从主旋律。
4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
5坚持新闻规律与执政规律的统一,执政规律要服从新闻规律。
6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党性要服从人民性。
对第六条,我是这样理解的。温总理曾在今年两会期间会见记者时动情的指出,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我们党和政府,是执政为民,一切为了人民,那党性当然要服从人民性,否则你的党性代表谁?
一个开放的育人体系
新闻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新闻人才面对的是一个学科外延宽泛的大众化的文化背景,因此需要真正的宽基础、厚理论、强专业技能。国外有些发达国家,在新闻教学中,非新闻类课程占到一半以上。结合我国的特点,我试图提出,跳出新闻培养新闻人才的想法。实际上,古往今来,许多名记者、名编辑、名节目主持人,往往不是新闻科班出身。因此,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一定要有大学科的概念,文、史、哲、经、外、法都要学,包括数学。因为数学的思维、数学的逻辑、数学的方法,对新闻实务、实证的调查、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数学的语言也是很简介的。另一方面,新闻教育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双学位制,学新闻的可以再修一个第二学位,使得自己在新闻业务方面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其它专业的学生可以再修一个新闻学。同时,在新闻人才的培养上,开办2+2模式,鼓励非新闻专业的其他学科的学生,在大三时到新闻学院学习新闻类核心专业课,参加新闻实践、完成毕业论文,获得新闻学的学士学位。相比较双学位,2+2模式属于一步到位。
有不少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社长、台长告诉我,在当下新闻单位的人才招聘中,非新闻专业的人才已占到相当比重。因此,2+2模式恰恰是适应了这种需要,使得我们的学生既懂新闻又兼备专业技能和其他学科背景。
一个有效的实践模式
新闻学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归根到底是要写出好的新闻文本,拿出好的新闻片子,实现有效宣传。国外新闻院系有他们特殊的条件,他们可以自己办报纸、办电台、电视台,这在我们国家现在是不可能的。但是,实践又是一个非常重要、决定学校培养人才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可以探讨一种课堂内、校内、校外的实践培训机制。
课堂内,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更多地是从新闻文本的采、写入手,这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校内,充分利用校内媒体,发挥就近、就便的优势。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有校报,校内电视和校内广播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流程是一样的,完全可以派学生到那里去实习。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方式也是很有效的。
校外,主要是社会上的媒体,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与校内媒体相比,社会上面媒体硬件好,规模大,视野开阔,对文本和节目的要求更高。中共中央宣传部曾专门就高等学校闻院校的大学生实习问题发过一个通知,但各地落实的情况不甚理想。近年来,新闻院校的学生普通反映实习难,有些学生到媒体实习、为媒体做事,不仅拿不到报酬,而且还要交培训费。我以为应该建立一种巩固的、规范的、持久的、双赢的大学生到新闻媒体实习的制度。说到底,这既是学校的事,也是媒体的事,因为她直接关系新闻事业是否后继有人,是否有优秀人才,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关于就业,我以为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要面向新闻,但又不唯新闻。现在全国每年毕业几万人,靠新闻单位全部容纳很难。因此,对于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就业思路应更宽一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城乡等都可以。
现在是一个市场的社会、信息社会,形象塑造、单位宣传、经营策划,都需要优秀新闻人才。这恰恰为新闻传播方面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大有作为的宽阔天地。成功的新闻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是做新闻能成为优秀记者、优秀编辑、优秀节目主持人,而改行从事其它工作,也能左右逢源,得其所宜,才尽其用。
注:文中引用的美、加、英等国家新闻院、系的院长、系主任的一些观点,大都转引自由钟英、周树华主编的《传媒镜鉴》,在此特表示致谢。
(原文详见2007-05-16《中华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