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研究

 

试论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发展战略

作者: 孟建 发布时间:2010-09-10 22:00:00 来源:传媒学术网
  中国面向世界的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的影视传播教育,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影视传播教育,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经过三中全会以来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高等院校的影视传播教育已呈现出一派大发展的局面。面对现代化进程的挑战,面对教育革命的浪潮,如何更全面、更深刻地关注并研究中国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发展战略,已成重要的、紧迫的课题。本文将对“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一、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的历史性进步与面临的问题

  作为教育历史发展视野的分析与研究,应当将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发展作为特殊的历史阶段和特殊的教育现象予以审视。虽然本文欲将论述的重点放在“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现状的分析和走向”上,但涉及论述的两个阶段性概念还是要予以说明。本文将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分为两大阶段:“新时期”与“转型期”。新时期,是特指三中全会至九二年;“转型期”,是特指九二年至今。虽然,对于二十多年来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发展的分期只是一种政治学意义上的借用(但由于这一政治学意义上的分期确实构成了引发中国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革而具特殊意义)。虽然我们将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大发展的历史起点放在了以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为标志的“三中全会”,但翻开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大发展一页的,是一九八二年八月。一九八二年八月,在当时国家教委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联合在北京举办了“第一期全国高等院校电影课教师讲习班”,并在这讲习班期间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电影学会”(即现在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以后由国家教委牵头并发文,每两年举行的年会(今年已是第九届),已成为检阅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成果;交流影视教育经验,进行影视学术研讨;培训影视教育师资的基地。纵观“新时期”中国高等院校影视教育的发展,除去中国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酿就了教育事业大发展的良好氛围;世界影视传播教育发展的信息促使中国教育界注目世界等因素外,国家教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各高校影视教育工作者的自觉与奋斗;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的感召和凝聚诸因素形成的“合力”,是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大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据此,中国高等院校终于结束了“八年以前,我国开设电影课程的学校除一所专门的电影学院外仅有一所①”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1032所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已有近300多所高校开设了影视类课程。我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对充实我国文科大学的课程、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改善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提高广大学生的电影欣赏水平和艺术情操,促进电影评论和创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这一概括和评价,基本上反映出了“新时期”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进入九十年代,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虽然仍有所发展,例如文科类院系影视传播教育中电视类课程比重的加大;诸多院校注重文化素质教育,把在文科开设的影视类课拓展为全校性的文化素质类课程等,但相对来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教育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期”中,却走入一个相对滞缓的发展时期。当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当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社会正向我们走来时;当一个被称之为数码时代(或称之为后信息时代post-information age③)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时,理应狂飙突进的影视教育为何显得较为平淡呢?这正是我们所要探究的。我认为,中国影视传播教育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大致有这样一些:

  (一)影视传播教育观念尚有很大局限性。

  当中国经历社会巨大转型,面向一个信息化、数码化、网络化时代时,我们仅仅把影视传播教育作为艺术教育来看待,视野还是狭窄了。即便是强调把影视传播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今天,也仍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新的思维形态、新的文化观念、新的信息获取方式等都促使我们要取“大影视”、“新影视”的概念,把影视传播教育看成是新的思维形态教育、新的文化方式(素质教育应当包含其中)教育、新的知识结构教育……就此而言,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除去原有开设影视传播教育课的高等院校某些院系外(主要在中文系等系科),全国高校中已有国家教委正式备案的上百所高校成立了新闻传播学系或设置了新闻传播专业。加上未向国家教委正式备案的数十所高校,全国就有一百几十所高校在新闻传播专业中开设了影视传播教育课程,而这些课程,大都已溢出单一艺术学的范畴,进入了更为广阔的传播领域(如影视传播学、影视文化学、影视产业经济学、影视管理学、影视广告学等皆应当在我们的视野)。但是,我们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中却往往忽略了这支崛起的力量。即便是我们仍取影视艺术教育的概念,影视传播艺术教育也随着社会急聚转型,从纯艺术的领域向相关领域拓展、变化(如影视社会学、影视文化学等)。何况,影视传播教育在主要发达国家,已作为通识教育甚至是公民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些重大观念上的变化,都是我们要极其关注的。

  (二)影视传播教育发展尚缺学科支持。

  我国影视传播教育欲求大的发展,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在这体系中,除去影视教育作为特殊课程(如素质教育课,这点后面将论及)外,应当寻求学科支持,而我国影视传播教育恰恰在这方面没有迈出大的步伐。在开设影视课的数百所高等院校,除去仅有的几所专业院校外,把影视类课真正作为主干课的很少,既便是作为专业课的也不多。这种局面若不尽快改变,将严重阻碍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的发展,而要改变这一状况,最主要的便是在学科建设中确立影视传播教育的地位。在这一问题,还有一点有容忽视的情况是:如果影视教育得不到学科的大力支持,影视师传播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担任影视课程教师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成果将大大受到影响,许多已经在高校单兵作战、孤军奋战的教师将会因其成果认定、职称评定问题严重困扰。这点,已在众多高等学校强烈反映出来,而由此引起的“马太效应”,将会带来影视传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大滑坡,产生恶性循环。在这方面,新闻传播院系的发展出现了较为令人宽慰的局面,在新闻与传播学(特别是传播学)这一学科的支持下,影视传播教育,尤其是电视传播教育正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影视传播教育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我国的影视传播教育在“新时期”的飞速发展,功不可没。但在这发展过程中,基本上忽略了学科方向、学科结构、培养规格、培养层次等方面。我国高等院校的影视传播教育虽然在“有、无”问题上有了大踏步地前进,可流于一般,仅仅以开出影视类课程为满足的情况却十分普遍。因此,除极少数专业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和在新闻传播学院系展开的影视传播教育外,大多高校的系科尚无很明确的培养目标。这样,进入九十年代“转型期”的影视传播教育,大体上还是停留于“新时期”充实相关课程、提高影视欣赏水平、提高艺术情操较为一般的层面和阶段,很难登堂入室,形成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的完整体系。

  (四)影视传播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尚停留在一般水平。

  正因为上述多种原因,具体反映在影视传播教育中,教学内容的陈旧、单一;教学方法的简单、匮乏;教学手段的简陋、落后也已作为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放到了我们面前。尽管我们历数一下所开设的影视方面的课程也有数十门,可就其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等方面而言,还是大大不够的。特别是在现代科学发展背景下的新学科、多学科的相互作用带来的课程变革,很难在影视传播教学中迅速反映出来。至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中存在的问题,就更为突出了,教学方法还基本上是沿用以往的一般课堂讲授;教学手段上也往往只是结合教学观看一些电影、录像带和VCD片。

  二、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发展战略思考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正在实施重大的战略调整,实践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四个面向的思想,认真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亦要充分反映在大力发展中国高等影视传播教育这一不容忽视的教育工程中。“转型期”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主要应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从这样三个层面展开:

  (一)宏观观念层——影视传播教育观念形态应当更深刻地裂变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之所以在“新时期”大发展后陷入困顿,无论是从教育领导决策层还是从教育实施操作层来看,其深刻的原因还是在影视传播教育观念上。尽管,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影视传播教育观念是随社会变革,特别是整体教育观念变革而发展的,但我们更应当看到自身观念形态的羁绊。要使中国高等影视传播教育有更大的发展,要在这四种观念形态寻求更大的突破:

  时代观念——信息社会的来临,数码时代的兴起,网络世界的形成,其核心是以电讯业、电视业、计算机业互为一体的革命性变革。这种变革的突出意义之一就是:当信息社会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④”。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信息接收方式已正在完成视屏化的过程。因此,我们的大影视传播教育概念,最为突出的应当是适宜视屏接受方式的巨大变革,对影视思维进行系统的教育与训练。尽管在这样的时代观念中似乎电视已超越电影而成为最为引人的主角,但随着影视互动一体化的进程,特别是影视共同存在于网络传播,这一问题已不再成为人们愤懑不平而引起争论的焦点,而是更关注它们共同的视听媒体特性。

  文化观念——现在人们已很平静地接受了一个在十多年以前很难接受的一个观点:今后的文化视野中将有“影像(影视)文化一族”。影视作为一种文化的普遍存在,已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影视作为艺术的范畴,从更高的文化哲学的层面来观照影视传播教育。就此而言,影视传播教育与其说是一种艺术传播教育,不如说是一种文化教育。给影视传播教育以这样的定位,不但没有丝毫贬低影视艺术教育,相反,却在更高的层面上支持影视传播艺术教育——因为人的生存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生存方式,艺术则是这种生存方式的反映。处在后工业化,乃至于发展下去的被称之为的后信息化时代(即前面提及的post-information age),人们已很自然地在影像(影视)文化的植被中生存。尽管影像(影视)变化尚不可能作为单一的文化主宰,而是与其它的诸如印刷文化等多元并存。

  素质观念——处在“新时期”的影视传播教育已触及到了素质教育问题,如“改善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艺术情操”。但这种素质观念尚停留在较一般层面。进入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的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特别是近一、二年来,高等院校对素质教育又有了升华,影视传播教育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比之海外,诸多影视教育发达的国家在这方面的深刻之处,一是十分注重将影视传播教育作为高等院校通识教育来认识,甚至将其作为公民教育来推广。美国在前者做的比较普通,而欧洲则在前后者两方面都做的普遍。一九七八年以哈佛大学为先行者,将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分五大类:①文学与艺术②科学与数学③历史研究④社会与哲学分析⑤外国语文和文化。而影视传播教育即放入通识教育五大类课的第一类。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美国又进行了通识教育课程全面调整,将原来的五大类课改为六大类,但第一类却丝毫没动⑤。二是将作为素质教育中的影视传播教育进行可操作性的分解。美国成人特别是高校影视素质教育分为四方面:①透视美国影视工业结构(包括从社会影响、影视法规一直到节目创意、影视经营);②探索信息与社会控制的关系(包括影视节目对社会、个人的冲击);③分析影视节目中体现出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④了解影视节目劝服的本质、广告结构等。英国则分为三大方面(十三类细则)①了解构影像(如了解视觉传播特质,解释影像内涵与外延等)②观看方式(如介绍影视批判与分析方法等)③综合议题(如分析政治前提,进行实务操作等)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坚持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特点的前提下予以借鉴的。

  学科观念——中国“新时期”的高等影视传播教育以艺术学科起步,这在当时是符合中国教育特点的。但当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在全国数百所院校全面展开,仅从艺术学科的角度来看待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就显得远远不够。一方面,专业性的影视高校在全国仅有几所,这些院校在影视传播教育上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他们特有的专业性;另一方面,社会与时代赋予的高校影视传播教育功能在也正在超出一般艺术学科的范畴。就我国目前与影视传播教育相关的学科来讲,应当以艺术学、新闻传播学、文学三个一级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群来构筑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的整体学科架构,根据不同院校的具体情景,全方位地在高等院校中展开影视教育。这样,不仅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影视传播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更符合时代要求,而且可以积聚和动员更多的师资力量从事这一重要的教育工程,使影视传播教育的人力资源得以更合理的开发与配置,从而作用于整个高等教育,作用于学科发展。

  (二)中观体系层——影视传播教育运作体系应有更合理的构架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欲取得更大更快的发展,在进一步更新和转变影视传播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要倾力于建构更为合理的影视传播教育运作体系。这一在宏观深层律运作用下的中观运作体系将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合理建构。

  为了彻底改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所存在着的诸多误区,特别是忽视学科群的组合、缺乏教育层次等突出问题,寻求中国高等院校多元组合式的运作体系尤为重要。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的多元组合运作体系将在以艺术学、新闻传播学、文学三个一级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群的背景下来全面构筑。努力形成以“素质教育体系”、“相近教育体系”、“专业教育体系”三方面构成的完整而又有层次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运作体系。

  素质教育体系——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便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对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一方面着重于思想道德,另一方面着重于文化。显然,我们讲的影视传播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主要指后者(至于影视教育所包含的思想道德教育已不言而喻,这对任何门类的教育,几乎都有这方面要求。实际上,广义的文化素质教育,都要承担起思想道德教育的义务,只不过是其教育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影视传播教育作为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要完全打破以前只在文科中开课的习惯,在文、理、工科中予以全面实施。这种影视传播教育的素质课,首先要强调其文化素质的一面,即文化艺术对当代大学生的知艺术情操等方面滋养、熏陶;另一方面,也要十分注重其专业素质的一面,即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本身的特质。前述西方高等教育中影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即是这方面很好的背景。

  相近专业教育体系——在高等院校诸多专业中,有相当一些专业与影视传播教育有着特殊的专业联系。在这些专业中,虽然这些学生已上过作为素质课的“影视传播课”,但由于这些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在上过一般素质课的“影视传播课”的基础上,再行进行影视传播教育的拓展,以期获得相近专业所需要的影视方面更丰富的学科知识、专业理论。如中文系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如外文系的外国文学专业(据不同语种划分的各语言文学专业);历史系的国际事务专业等,皆属于此。

  专业教育体系——影视传播教育对于专业教育体系,虽然很大程度上仍要论及艺术学科中的影视诸多专业,这已经作为办学历史最久,基础力量颇强的专业而存在,并将更好地发展下去。但值得注意的是,诸多院校近十多年来新办的新闻传播院系中广播电视等专业,已作为专业教育体系中新的生力军参加到这一行列中来。而且,这些专业依托新兴学科——传播学(大众传播学)的长足发展,正呈现出独特的迅猛发展势头。特别是随着海外众多的影视艺术专业也设在传播学(大众传播学)这一学科中,这一发展的走向,不可低估。特别是随着发达国家以产业为纽带,将艺术、传播、娱乐、电讯等产业横向打通的发展趋势,国外有些高等院校正在出现最新的动向:将一般的影视传播教育转向娱乐传讯教育,如美国的纽约大学就新近设置了娱乐传讯系。就我国影视传播教育而言,有些院系的影视教育也在向专业教育体系靠拢,如有些院校中文系的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学院中的影视剧作专业亦可归入此一体系。当然,这一体系的影视教育,要比“相近教育体系”的专业程度更高。如若要把“素质教育体系”、“相近专业教育体系”、“专业教育体系”依次分为梯度的话,那么“低”、“中”、“高”三个层次则明显地划分出来。这一层次的划出,对于高等院校实施影视传播教育的运作体系构成提供了系统论的分层依据,某种意义上说,也解决了影视传播教育中的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厘定和分类施教的确认。

  上述三种影视传播教育体系组合为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在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中强化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既是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日趋正规化的需要,同时,也是进一步深化影视传播教育改革的必然。针对上述三种影视教育体系,在高校影视传播教育中拟可探索这样三种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体系——“概论、欣赏型”影视教学模式。由于影视传播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讲授影视知识、理论、技能的概论型课程应作为最主要的课程。由于影视观念的变革,这种概论课的教学要在以往只重艺术概论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以求素质要求的全面。影视传播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不能忽视其艺术陶冶情操功能,因此,欣赏(或鉴赏)型的课程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的“概论、欣赏型”影视传播教学模式,犹如中文系开设的“文学概论”与“名篇赏析”相互配对、珠联壁合。

  相近专业教育体系——“拓展、融合型”影视传播教学模式。紧紧扣住本专业的基础,抓住与本专业中与影视有紧密关联的部分,拓展开去,形成相关的影视课程,并将二者水乳交融地予以结合便是“拓展、融合型”影视教学模式的中心意旨。象中文系中拓展开去的“影视文学”、“影视美学”等课程;象外文系中拓展开去的“外国名著改编”、“外国电影流派”;象社会学系中拓展开去的“影视社会学”等课程,都是值得提倡的。

  专业教育体系——“专业、实践型”影视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要根据学科要求在影视传播教育方面形成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如艺术学科的完整教学体系;传播学科的完整教学体系。其次,要充分展开影视传播教育的实践,以求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这方面,一些高校的艺术院系,象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北师大艺术系等院校和众多的新闻传播学院系已走出了许多成功的路子。

  

  (三)微观操作层——影视传播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应有较大拓展与更新 中国高等院校的影视传播教育无论是宏观观念层面的裂变,还是中观体系层面的构成,最终都将在微观层面予以充分而实际的显现,而这些将集中在“更新影视教学内容”、“建构

  完整课程体系”、“拓展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四个方面。

  1、更新影视传播教学内容

  正因为当今的影视传播教育观念发生了极其深刻的裂变,影视传播教育与时代进步、文化构成、人类素质、学科建设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在“新时期”影视传播教育观念作用下对影视教育内容的认识和选择,已在“转型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在“新时期”已奠定良好影视教育的基础上更新影视传播教学内容就成为“转型期”影视传播教育中一项十分重要而具体的任务。更新影视传播教学内容,核心的一点是将“大影视观”(即集影视教育之“时代观念”、“文化观念”、“素质观念”、“学科观念”)与影视传播教育多元运作体系原则很好地结合起来予以操作。具体地看,有这样六方面的教学内容更新已成必须:

  ⑴影视作为社会资讯理论的内容。当今世界的信息化革命,其十分突出的一点但是媒介环境的变更。而在这媒介环境的变更中,影像媒介作为最为突出的信息系统,已确立了其主导地位。因此,电讯业、电视业、电脑业的互相作用构成了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大工作“平台”。从这种意义上说,影像媒介的新理论,早已溢出了影像本身,并作为社会资讯理论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在高校影视传播教育内容中,首先要考虑增加社会资讯理论的内容。而且,由此拓展开去的“影视与多媒体”、“影视与数字化”等前沿内容,也要予以重视。

  ⑵影视作为传播(大众传播)理论的内容。处在传播学(大众传播学)视野中的影视,虽然也十分重视其艺术学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但其内涵和外延已大大拓展,并实施了学科的超越。“传播原理与影视”、“影视传播的理论与方法”、“国际影视传播”等内容是要注重的。

  ⑶影视作为文化方面的内容。正如前面所提及的,影视观念重大变革之一是影视作为文化学的重大一脉,异军突起,强有力地作用于社会,且越来越呈现出主导性的特征。“影视文化理论”、“跨国影视文化”等内容尤以要关注。

  ⑷影视作为艺术方面的内容。影视作为艺术是,特别电影作为艺术,是影视传播教育中最先进入高等院校殿堂的。我们理所当然地应当把这方面作为高等院校于影视教育的基础,并将这方面成功积累的经验加以张扬。当然,由于社会的发展,影视教育已远不止在纯艺术教育领域,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如何很好地拓展自己,也成当务之急。

  ⑸影视作为经济方面的内容。我们影视传播教育中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在于:没有真正以市场经济,特别是产业经济理论来看待影视。影视的多重功能之重大突破,也许以经济形态为最前沿。“影视产业经济学”、“影视制作与管理”、“影视节目市场学”等要在影视传播教育中实施零的突破。

  ⑹影视作为制作、传播高新技术的内容。高新制作、传播技术对影视的发展所起到的巨大推动和变革作用,已呈日新月异全面腾飞的局面。影视传播教育要彻底改革轻视甚至是无视影视制作、传播高新技术的局面。不仅要大大增设这方面的课程,而且要在整个影视教育中融入高新制作、传播科技的思想,从“影视制作、传播技术导论”到“影视教育与多媒体”等内容均要予以考虑。

  2、 建构影视传播教学课程体系

  高等院校影视教育内容的更新,将带来影视传播教学课程体系的重大调整。当然, 处在“新时期”中国高等院校的影视传播教学,除少数几所专业院校有着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外,众多的高校大都还是以解决课程的“有无”到适度扩展,基本上还没有形成影视传播教学课程体系。建构高校影视传播教学课程体系,所依据的应当是“多元组合的影视教育运作体系”。具体来看,就是要依据“素质教育体系”、“相近专业教育体系”、“专业教育体系”来形成不同对象、不同基础、不同学科的影视传播教学课程体系。这样“三体系”的影视教学课程体系的制订,除去前述影视传播教育观念深刻变革的一些指导思想外,最为关键的则是要在已有“影视艺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出“影视资讯理论”、“影视传播理论”、“影视文化”、“影视经济”、“影视高新技术”五方面的影视教学内容,依照“三体系”的不同要求,科学地、富有层次形成课程体系。由于“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影视课程较少,一般来说也就是1~2(或2~3)门课,课程体系问题尚不突出,其难点主要是如何让这几门课较好地完成影视素质教育的任务。而对于“相近专业教育体系”就开始涉及一批影视方面的课程,如何构筑课程体系,已成现实问题。就目前高校开课情况看,文学院系与这关联最大。即使是眼下,有的高校中文系涉及影视方面的课程多的已有7~8门,少的也有2~3门。至于“专业教育体系”情况又有不同,在这些专业院校中,不同系、不同专业已形成或初步形成了影视教学课程体系,“结构调整、充实拓展、更上层楼”便成了这些院校系科的重点工作。

  建构高校影视传播教学课程体系的另外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如何进行核心课程建设”问题。海外关于影视传播教育的核心课程经历了七十、八十、九十年代三次大的讨论后,现已趋于共识:影视传播教育中还是要大力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加强影视传播教育的核心课程建设的一个前提是,要将影视传播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解决。在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后,核心课程建设将主要在“专业教育体系”和“相近教育体系”中得以更多地体现。须指出的是,影视传播教育核心课程的制订,要有系统思想。具体来说,是要考虑到三类核心课程间的包容和关联。就文科而言,外圈,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中圈,是大影视概念中(即影视传播学,艺术学为主要构成体)的核心课程;内圈是各专业的影视核心课程。至于这些课程的具体设计,则要专门研究。

  3、拓展影视传播教学方法

  在影视传播教育中,影视传播教育方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知识为体,方法为魂,创造和应用某种知识的方法,才是那种知识的真谛。脱离了方法教育的教学,只能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方法即是能力,这在教育中十分重要。应当承认,在“新时期”影视教育阶段,众多高校在影视传播教育上的起步发展,基本上是借鉴了我国几所专业院校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这些影视传播教学方法,对于全面展开我国的影视传播教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运作用。当然,在“新时期”影视传播教育的十多年发展中,各高校影视传播教育工作者也随着改革的推进,进行了影视传播教学方法的探索,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但总体看,这方面尚无整体的,特别是重大的推进。结合各校实际情况,进入“转型期”我们影视传播教育走到了一个大发展的起点上,如何在影视传播教学方法上实施大的突破,已成新的课体。

  影视传播教学的方法,会因各门课程的情况而有千变万化,特别是“大影视”概念的引入和动用,不仅仅是使影视传播教学的知识疆域急骤扩大,更主要的是由于“大影视”汇集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特别是这些学科与社会各方面的渗透、联系、互动的极度拓展和深入,对影视传播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教育哲学角度看,影视传播教学要从以往的影视知识转向方法教育。这主要将在三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培养学生掌握影视知识的方法。在影视传播教育学中,既要讲清影视知识本身的内容,更要努力讲清这些影视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在发展中又如何不断完善的。二是应用影视知识的方法。我们这儿讲应用影视知识的方法不能简单狭隘地理解为影视传播教学中的“掌机拍摄”、“编辑创作”。当然,这些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专业院校),但更多的是要注重影视知识在社会运作体系中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应用。三是创造知识的方法。这点在影视传播教学中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影视传播教育之所以在当今社会中,在当今教育中形成一支“异军突起”的新生力军,很大程度上在于影视知识创新运动的加速,如何掌握更多创造知识的方法,是影视传播教学中要倾力研究的课题。

  4、丰富影视传播教学手段

  在当今高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影视以其与高新技术相伴而生的特点,迅猛发展。加之整个社会在高新技术作用下实现着社会化进程与影视极为“亲近”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发展的技术性倾向日益突出。虽然,我们这儿讲的影视传播教育不能走入“唯技术主义”的怪圈,特别是影视传播教育中如何张扬教育理性,特别人文精神,仍是我们应孜孜以求,投入特别关注的。但如何使我们的影视传播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和现代化,却是刻不容缓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两个方面需加以观照。一方面,影视发展本身与高新技术的相伴而生,决定了我们要有相应的高新技术手段去对应;另一方面,影视“影像”教学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我们要动用高新技术手段去进行。当然,我们在影视传播教育“新时期”所运用的“影片(胶片)观摩(分析)教学”、“录像(磁带)观摩(分析)教学”、“现场拍摄观摩(演示)教学”等仍行之有效(即使是有些手段的更新并无实质性重大突破,如录像观摩分析教学改用影碟观摩分析教学)。

  对于“影视素质教育体系”、“影视相近专业教育体系”的影视传播教学,在教学手段上需要十分关注的新手段主要是这样两种:首先是要在影视传播教育中引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其次要在影视传播教育中引入互联网络的教学手段。前者,可以将数位化音效、视像及其它之资讯加以整合,并融入全方位的资料网络中,使得原来存于各种媒介系统之间的界线消除,以获得各类信息,特别是影像动态视听信息并加以物化形态制作。后者,则可以在前者已可能达到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影视教育的相关信息,并将接受、处理、传播影像资讯,成为更大的可能。当然,作为“影视专业传播教育体系”教学新手段的开发和运用,那是发展极其迅猛和极其丰富的,在此不再赘述。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的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教育工程,意义重大,但实现这一工程,其难度也是可想见的。当然,最大的难度莫过于真正实施观念的变革,但除此以外,诸多的因素也会制约其发展。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将所有能促使这项工程各以实现的有利因素调动起来,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从历时态的纵向发展战略来看,拟定近期(调适阶段)、中期战略(整合阶段)、远期战略(接轨阶段)不但十分重要,而且也符合战略发展实际。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本人将另撰专文论述。

  中文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

  ①原教育部文件(85)教高一字008号

  ②原教育部文件(85)教高一字008号

  ③《数字化生存》[美]尼葛络庞蒂著 海南出版社96年10月版

  ④《数字化生存》[美]尼葛络庞蒂著 海南出版社96年10月版

  ⑤《传播学发展现况》 须文蔚、陈世敏 台湾《新闻学研究》96年7月版

  ⑥《媒体教育中的电视素养》 吴翠珍 台湾《新闻学研究》96年7月版

  ⑦《传播教育核心课程规划》 潘家庆等 台湾《新闻学研究》96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