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研究

 

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

作者: 叶俊 发布时间:2017-05-05 10:16: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但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同样如此。近年来,新闻学学科虽然取得了重大发展,但“新闻无学论”或用其他名称取代新闻学的声音仍时而有之;传播学发展红红火火,但传播学基础理论几乎全部是引进西方的,而且即便是西方传播学经典理论,也多数并非由传播学者研究而来。面对一个需要理论而且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中国新闻学该如何发展,成为专业学者必须思考的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提出与构建,正是在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的辩证关系中被提上议程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呼声出现,到目前为止,这一理论体系仍然处于探索之中,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从几个关键概念入手,希望能够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话语体系提供一些思路。 

坚守“一个核心”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话语体系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之“魂”。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话语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能缺席,否则就不符合中国国情,更无法指导新闻工作的开展。 

这首先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的。我国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并非企业机构。在这一点上,必须认识到新闻事业的属性中西有别。关键是,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事业,究竟是掌握在一个人民的政党手里更好,还是掌握在企业化媒体里更好,抑或在一个基金会控制之下更好。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话语体系时,必须阐释厘清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始终坚持着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功能,扮演着传递党和政府大政方针和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的角色。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核心,就是要使新闻事业能够不被个人、财阀所控制,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利益服务。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要求必须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党性”原则,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所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自然要在党的领导之下,“党管媒体”是保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方向的必然。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核心。 

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使之贯穿于新闻工作的始终?这就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纳入新闻学教育之中,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完善新闻院校的新闻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而对新闻工作者而言,要把坚持党性原则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基本前提。 

铸牢“两个基础” 

政治导向与职业伦理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话语体系的两个基础。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政治要求,不是新闻理论,因此,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也是一种政治要求,不能称为理论。这种观点是荒谬的。 

必须承认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政治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核心,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是党性原则。换言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话语体系,党性原则占有重要位置。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就必须有理论内涵。党性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话语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这一话语体系却不能只有简单的政治要求。 

事实也的确如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政治属性之外,已涵盖了世界范围内新闻工作者公认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伦理。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新闻事实、新闻真实、新闻客观公正、新闻自由、社会责任都是重要内容,而这些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西方新闻观都普遍认可的基本原则,是新闻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伦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话语体系而言,需要对这些新闻理论的“共识”进行创新,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 

政治导向和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基本伦理,共同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从而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职业伦理。对任何一个行业而言,职业伦理都是保证行业公信力,推动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样如此。 

认清“三大关系”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话语体系,必须认清楚三大关系:新闻与政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关系、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首先是认清楚新闻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新闻与政治关系十分密切,这一点是有共识的。关键在如何处理新闻与政治的关系上,中西方新闻学话语出现不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新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此明确提出党的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但是,强调党性原则的新闻事业,正如列宁所言,不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而是“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是党的伟大事业中的“齿轮和螺丝钉”。在西方新闻事业发展史上,新闻与政治从来是形影不离的。只不过,自19世纪末政党报刊结束之后,新闻与政治的关系开始隐匿化。尽管标榜“第四权力”和“独立”、“自由”,但西方媒体从来没有脱离其政治立场。例如,美国总统大选时,美国主流媒体的态度可见一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话语体系构建,首先必须深入剖析这组关系。 

其次是认清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之间的关系。有些人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对立起来,甚至推崇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这是一种不准确的理论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强调新闻工作的政治导向,又强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伦理。而根据《美国新闻史》作者埃默里父子所言,西方新闻专业的产生与发展,是新闻界与政治之间妥协的产物,其在新闻界与公众之间、新闻界与总统之间、新闻界与利益集团之间寻求生存空间,避免其政治立场受到质疑进而影响媒体的公信力。有些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有选择性地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植入中国新闻学理论,并未完整阐释其本质,才最终导致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对立。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之间在对新闻事实、新闻真实、新闻客观公正、新闻传播规律等的认识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西方新闻专业主义通过概念化手段把新闻与政治之间的关系隐藏了起来,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旗帜鲜明地把这组关系摆在了桌面上。 

再次认清楚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新闻工作需要自由,新闻工作也需要承担社会责任,这是中西方新闻理论都认可的。但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上,中西方新闻理论有一定区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话语中,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必须以社会责任为第一,新闻自由是建立在承担了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的;在西方新闻理论中,媒体首先是独立于政党和政府的,媒体和企业几乎没有区别,社会责任只有在其充分发展起来后才能提上议程。这里有个核心问题,西方新闻理论在形式上把媒体独立于政党和政府当作新闻自由的核心,至于其具体新闻业务是否受到政党、政府的干预,是否受到大财阀和广告主的控制,是否有本国利益至上的自我审查,均被有意地淡化处理了。如此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是更为全面阐释新闻自由、社会责任及其关系的,并未作虚伪掩饰。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建构,首先要在话语体系上创新,而这个创新的前提是认清一些基本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进行的探索。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