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所动态 > 正文

溯源平台,智启未来|第六届平台研究学术工作坊在中央民族大学成功举办

作者: 商育毓 陈施语 吴昊(文)吴昊 康小娜 陈孟琪 陈虹宇(图)

发布时间: 2025-09-03

 
  8月22日,第六届平台研究学术工作坊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主题为“溯源与智启:平台社会的新场景与新叙事”,旨在回应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平台社会所呈现出的新场景与新问题,追溯平台社会的学术根脉与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未来发展的新叙事逻辑。与会者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大学等全国20余所院校。本次学术工作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微博提供特别支持,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大学联合协办,中央民族大学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工作坊开幕式在新浪总部大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王志教授、微博政府媒体事务副总裁陈丽娜女士先后致辞。胡正荣所长强调了平台研究中的问题意识,鼓励当前研究者应关注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做“接天线”和有使命感的研究。王志教授探讨了平台研究在中国本土语境下的创新方向,指出加强学界业界对话的紧迫性。陈丽娜副总裁表示,新浪微博期待未来能为学界提供更多的数据资源与实践案例,共同推动平台履责和行业规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教授致辞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王志教授致辞
 
  
  微博政府媒体事务副总裁和总编辑陈丽娜致辞
  
  五位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分别作了主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在《平台作用下的媒介化社会演进》演讲中从整体视角出发,系统探讨了当下平台对社会媒介化进程的深层作用机制,认为其主要体现在媒介化关系的构建、作为媒介本身对社会对影响、以及对媒介化生存方式对塑造等方面。进一步地,她强调一个以“人-机社会”为核心的新社会概念正逐步显现,这一认识对于理解数字平台驱动下的社会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发表《平台作用下的媒介化社会演进》主旨演讲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作了题为《新闻业的平台依赖与中西比较》的主旨演讲,他从宏观对平台社会中新闻业的发展格局进行考察,提出平台与新闻业的关系并非单一的“二元互动”,而是处于不断演化中的“生态逻辑”。他提出,未来研究需要关注在矛盾调适中“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平台的合理成长与国家的适度干预”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为理解新闻业与平台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志安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姬德强在主旨演讲《平台发展主义的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中指出,平台研究不仅需要关注微观实践和技术逻辑,更应从宏观结构与国际比较的视角切入。在此基础上,他结合中国数字社会的现实经验,提出平台研究与治理需兼顾全球视野与本土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姬德强发表《平台发展主义的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主旨演讲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易前良在演讲《AI技术背景下平台研究与人机传播的视域融合》题中强调,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平台研究必须不断拓展学术边界。他引入“人机传播(HMC)”的概念,探讨其与平台研究之间的互补与交叉,提出构建新的学术空间是平台研究持续发展的关键。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易前良发表《AI技术背景下平台研究与人机传播的视域融合》主旨演讲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郭全中则以《大模型基座上的平台变革》为题发表演讲,分享了中央民族大学平台企业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的最新成果,并指出理解平台社会发展的脉络,需要深入技术黑箱的内部机制。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全中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在主旨演讲之后,微博总编室主任薄红恺介绍了微博平台的基本情况,与会嘉宾及参会师生共同参访了微博总部大厦,进一步了解微博平台运作的实际场景。
  
  本次工作坊共收到全文论文200余篇,经4位专家逐一严格评审和打分,最终遴选出42篇优秀论文。下午的分论坛在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举行,共设置六个专题平行论坛,涉及“平台劳动与数字公正”“平台规范与信息治理”“平台想象与算法叙事”“平台生产与内容生态”“平台文化与技术批判”“平台互动与关系再造”等主题。各位青年学者围绕平台社会的劳动实践、算法应用、内容生态、文化批判及关系重构等问题汇报了论文研究成果。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刘瑞生、《南京大学学报》主编王浩斌、《南京社会科学》副主编虞淑娟、《苏州大学学报》副主编江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林春香、《郑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郑素侠、《中国青年研究》编辑陈晨、《社会发展研究》编辑刘学、重庆社会科学院刘晓敬研究员、深圳大学刘蒙之教授、苏州大学马中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刘瑾鸿教授和范小青教授等20余位专家担任了分论坛评议人。各位评议老师对汇报内容进行了细致点评,既从研究方法、学术规范和写作逻辑提出指导意见,也对选题价值、社会实践结合及学科前沿提出建设性建议。
  
  晚间的议程是备受期待的“平台夜话”环节,分为“主编面对面”“业界演讲”和“青年学人演讲”三个部分。在温馨而开放的氛围中,学界与业界、资深学者与青年学人展开了跨界对话与思想碰撞。在“主编面对面”与“业界演讲”环节中,与会期刊编辑与青年学者深入交流写作与发表经验;飞博共创合伙人郭勤和美团生态战略高级总监孟续铎则从MCN发展和平台用工趋势出发,带来业界的前沿观察。
  
  “主编面对面”
  
  “业界演讲”
  
  青年学人分享环节中,中国人民大学董晨宇副教授、上海大学徐偲骕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贾文斌助理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刘战伟助理教授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围绕“网红概念的文化逻辑”“平台经济的制度矛盾与本土语境”“算法嵌入数字生态的机制”以及“罕见病群体的平台化生存”等主题进行分享,呈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与平台研究的想象力。
  
  “青年学人演讲”
  
  在嘉宾互动中,中国传媒大学刘俊教授肯定了工作坊在学术共同体建设中的意义,上海大学易前良教授将其比作“学术江湖”,寄望学者持续探索,复旦大学张志安教授作总结,认为青年学者的研究展现出令人欣喜的学术潜力,并寄望未来涌现更多成果。
  
  中国传媒大学刘俊教授进行点评
  
  上海大学易前良教授进行点评
  
  复旦大学张志安教授进行点评
  
  本次工作坊从清晨到深夜持续13个小时的学术分享、讨论、对话,带来了一场关于平台研究的思想盛宴。工作坊不仅延续了往届平台研究关注数字社会转型的学术脉络,更在智能技术的语境下拓展了平台研究的新议题,推动了平台社会研究的理论深化与跨学科对话,激活“接天线”“接地气”的平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融媒矩阵

新闻与传播研究

新闻与传播学术前沿

三见读书会

新媒体蓝皮书

TOP